东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2004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33.2%,占36.8%;纺织业下降4.4%,占4.9%;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19.9%,占4.0%;塑料制品业增长9.0%,占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6.5%,占11.6%;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7%,占5.8%。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2526.89万部,电话单机3354.85万部,彩色电视机257.84万部,组合音响2269.49万部;敷铜板989.95万平方米;吸尘器521.79万台,电子元件3517.60亿只,传真机2.94万部,打印机106.80万部,显示器713.09万部,键盘4945.83万个,微型电子计算机141.29万台,微电机11.38亿台,发电量331.38亿千瓦时。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高速发展。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高速增长,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成为IT产业的大市。2004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2.94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3%;完成增加值34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的48.7%;实现利润35.9亿元,增长56.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9.9%。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大力发展科研、教育、市场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产业支援服务业,发挥集聚效应,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骨干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光电子企业来我市投资创业。积极引进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数字技术、精密机械等“高、精、尖”项目,巩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增强配套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东莞作为世界重要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工业经济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在上年明显好转的基础上,继续呈上升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2.09%。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6%;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41%,上升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8.7%,上升3.4个百分点;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60129元/人,增长16.3%;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45.40亿元,增长22.3%,其中利润总额90.04亿元,增长26.2%;亏损企业亏损额17.60亿元,上升23.1%。

建筑业发展稳定。2004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77亿元;房屋建筑面积1509万平方米,下降3.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14万平方米,增长17.0%;利税总额4.41亿元,增长6.2%;利润总额2.08亿元,增长7.4%。

四、城市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工作部署和“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八字方针,城市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4年,市属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0.22亿元,竣工建筑面积47.57万平方米,改造道路18.77公里,基本建成37公里的新建道路。2004年竣工投入使用的有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展览馆、莞城一中、高级中学、樟村水质净化厂、松山湖大道、鸿福东路至八一路、规划一路、银丰路改造等10项重点工程;组织民间资金建成第一国际、会展酒店等项目,完善了城市新区功能。基础设施工程如龙林高速完工通车,环市路、常虎高速、东部快速路以及莞长、莞惠、莞龙、东深、北王等主干道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加大整山治水力度,建设黄旗山、水濂山、大岭山、大屏障、同沙等五个森林公园。全年完成投资3.6亿元,建成车行道路52公里,步行道路39公里,出入口广场18个,景点17个。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理性增长。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精神,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增长趋于理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增幅比上年回落30.9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3.56亿元,增长47.0%;更新改造投资47.49亿元,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93.45亿元,增长69.5%。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8.09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75.8亿元,增长62.0%。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仍居首位,2004年,我市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126.5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9.2%,这是与我市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定位和城市特色密切相关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加大,2004年,全市共完成公共交通投资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道路桥梁建设25.37亿元,增长32.9%。加快能源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了一批变电站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约8100万元,建成LNG储备站一座,天然气高压管道13.8Km,中压管网45Km。

五、信息化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全面提升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2004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9.6%(按常住人口计算),居于全省的前列,达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0%以上的要求。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44.83亿元,移动通信业务收入66.92亿元。全市本地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9.83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94万门,构成覆盖全市、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传送大通道。年末实有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274.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含充值卡)841.0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68.26万户和180.19万户。年末全市数字数据网(DDN)用户2698端口,互联网用户50.42万户,比上年增加3.53万户。

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提升通信和政务网络的服务水平。2004年开始租用广电光纤环网(100M带宽)联接32个镇区,使电子政务网络的通信速度得到改善。完成了以HDS9980光纤盘阵为核心的综合存储系统、以DAICScalari2000自动磁带库和BAKBONENetVault数据备份管理软件为核心的综合备份系统,从而配套完善了中心系统建设,进一步实现信息中心作为我市电子政务支撑中心和数据中心角色。全年有8个镇区和单位新开通了政务网站,各单位原有的政务网站在公开内容和服务水平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六、交通、旅游

交通运输网络更趋完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759公里,比上年增加71公里,公路密度111.9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722公里,密度110.4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113公里,密度4.58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31.97万辆,比上年增加6.41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0.51万辆,载客汽车21.05万辆。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2.3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2%。其中公路27.22亿吨公里,增长1.2%;水运15.14亿吨公里,下降1.6%。完成旅客周转量116.6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5%,其中公路116.30亿人公里,增长3.4%。港口货物吞吐量2600万吨,比上年增长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