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向前。全市有普通中学89所,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37所,职业中学15所。初中毕业生3.26万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2.9万人,比上年增长9.1%,其中普通高中1.74万人,职业高中7061人,普通中专3482人,成人中专667人,技工学校462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5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3.1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6:4。每万户籍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至2004年底,全市有成人高等教育机构5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2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74个,民办成人教育培训网点472个。全市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的职工人数6.2万人次,职工教育培训面达68.2%。全市农民参加各类知识学习培训的人数62.8万人次,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开展各类成人教育培训人数12.7万人次。成人高考的报名人数2.24万人,实考人数2.08万人,录取人数1.77万人,比上年增加1784人,考生录取率为8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近6万人次,新生报名1.35万人,报考总科次10.35万科次,报考总人数居全省第三位。

教育科研保持全省领先地位。2004年,我市在全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1项(全省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3项,共42项,名列全省第一;省第十届教育管理科学奖(吴汉良奖)获奖17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省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名列全省第二。以上全省两大科研成果奖共获奖59项,获奖总数和等次均为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首位。我市获省教育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3项。

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中小学生犯罪率继续保持为零。普通高考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省线(第三批A线)以上入围人数5349人,比上年增加840人。保持我市普通高考入围超万人(11696人)和录取超万人(14577人)的纪录,被普通高校高职班和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人数3821人,比上年增加1350人。按本市户籍人口计算,当年升上普通高校的人数(不含中职考生升学人数)比例为万分之67.7(省为37.7),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名列第三。每万户籍人口高等院校在学人数396.1人,比上年增加55人。2004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9.6%(全国为19%,省为20%),接近广东省定2020年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的奋斗目标。

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全市有科技活动机构181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53万人,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4.06亿元。至2004年末,全市有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1家,其中当年被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3家。至2004年末,全市有高新技术产品668个,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90亿元,增长31.0%,技工贸总收入691亿元。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900家,当年新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70家,市级民科企业200家。民营科技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7.5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完成2004年度成果推广、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共组织申报项目500多项,其中,立项的国家级科技计划11项;省级科技计划59项;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3项。完成2004年度市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受理、评审工作,受理科技进步奖项目82项,经专家评审拟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科技进步三等奖34奖。

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科学研究及开发机构117个,科研开发经费支出11842万元,研究课题139个。全年评定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60项。全年申请专利4325件,授权专利316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10.8%。全年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69项,技术合同金额4278.2万元,技术交易额2726.21万元。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我市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文化新城。2004年,全市有文化站32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397个,博物馆6个,电影放映单位88个,影剧院78个,文化广场359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出版各类图书9.77万册、各种杂志185.09万册,报纸957.03万印张。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全市共举办了各类文艺晚会478场、专项文艺比赛225个、文化展览288期,参与的人员达200多万人次。全市138个文化广场共举办广场舞活动1.4万场次,广场推介活动122次,参与人数达1000万人次。文化下乡活动掀热潮。为满足群众和外来员工的文化生活,坚持送图书、电影、文艺演出下乡进厂区。全年共送电影4790场(次),图书160次,演出528场(次)。鼓励扶持文艺创作,东莞市文艺作品赢得25个国家级奖项和61个省级奖项。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委“一城三创五争先”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东莞大剧院、图书馆、展示中心、群众艺术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已基本建成。各镇区也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兴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广场遍及城乡。2004年,全市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889.06万平方米,文化设施建设面积195.54万平方米。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至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77个,其中医院53个;拥有病床位10797张;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4870人。我市已连续10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本市户籍人口连续10年无乙脑、白喉病例。全市开展外来青工麻疹疫苗接种80多万人,进行了糖丸强化免疫活动,服苗率达96.95%。认真做好结核病、麻风病、精神病和性病等防治工作,对全市确诊病人实行全程督导治疗和管理,并对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免费检查和治疗。全年活动性结核病初治涂阳病人治愈率为98.3%,复治涂阳病人治愈率87.5%,麻风病人规则治疗率达100%。开展卫生知识和健康教育宣传,发放宣传资料22种、108万册。对全市农(居)民、企业员工和中小学生等不同人群开展调查与评价,其卫生知识知晓率大于80%,健康行为形成率大于60%,职业卫生、女工保健指数培训率大于9%,知晓率大于80%。

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镇区、各部门的运动会开展逐渐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形成部门运动会群星璀璨的局面。先后举办了“华南MALL杯”东莞市第二届女子运动会、东莞市总商会“鸿发杯”首届运动会、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以及供销社系统第二届运动会,全年各镇区、各部门先后开展了10个运动会,参赛者达8000多人。新体校、滨江体育公园两大工程筑起体育发展新起点。东莞新体育运动学校和滨江体育公园两大工程正在加紧筹建,新体校选址已完成,正积极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目前进入单体施工图设计阶段,滨江体育公园将近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