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6 清远市统计局

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1.36亿,增长9.7%;餐饮业零售额13.99亿元,增长12.6%。

城乡集市贸易繁荣。年末共有集市233个,实现贸易成交额45.02亿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外贸出口总额3.08亿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39.8%。进口总额3.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36亿美元,增长60.9%,来料加工装配出口6124万美元,增长21.0%,进料加工贸易出口1.10亿美元,增长30.6%;从出口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出口3209万美元,下降17.4%,“三资”企业出口24559万美元,增长40.4%。

利用外资增长加快。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80亿美元,增长58.7%。全年利用外资新签合同183宗,下降17.2%。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5.51亿美元,增长1.24倍。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有所下降。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30.83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4.68亿吨公里,下降13.2%。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19.33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69亿吨公里,下降12.2%。完成旅客周转量34.22亿人公里,比上年减少0.22亿人公里,下降0.7%。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29.31亿人公里,比上年减少0.41亿人公里,下降1.4%。港口货物吞吐量143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万吨,下降38.9%。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12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0.1%。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6.90万门,长途业务电路13591路。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0.12万户,比上年增加8.16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12.9部。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82.8万部,比上年增加29.13万部。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21.2部。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5.46万户,比上年增加8200户。

旅游业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影响,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市内各景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8.4万人次,增加100多万人次,增长24.0%,其中国际旅游人数12.82万人。全市旅游总收入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0%。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较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3.60亿元,比年初增长14.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6.73亿元,比年初增长15.3%,企业存款余额64.70亿元,增长13.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4.80亿元,比年初增长12.2%。短期贷款余额112.81亿元,比年初增长1.2%,其中工业短期贷款余额22.16亿元,比年初下降2.9%,中长期贷款余额61.07亿元,比年初增长35.4%。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6亿元,下降13.4%;人寿险保费收入3.50亿元,增长38.9%。支付各类赔款、给付(退保)1.27亿元,增长32.8%。其中财产险支付7125万元,下降7.1%;人寿险支付5578万元,增长19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第二批老区农村学校改造工作基本完成,高中、职业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快,有八间学校被评为市一级以上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2003年秋季,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共招收国家计划专科层次全日制学生1300人。年末全市小学专任教师18736人,在校生43.64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与上年持平。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451人,在校生25.29万人,比上年增长2.7%。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78人,在校生16586人。技工学校专任教师342人,在校生4042人。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9323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23267人,科研活动机构数18个,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人员数116人,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19件,专利授权137件。全年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项,其中:星火计划项目10项,科研攻关计划5项,成果推广计划3项,新产品试制鉴定计划7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49个,各类专业艺术团体4个,艺术馆1个,文化馆8个,博物馆9个,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量67.5万册。独立广播电台1个,广播覆盖率98.3%,电视台1个,电视覆盖率95.01%。出版各类报纸、杂志14种,出版各类报纸、杂志、期刊1002.38万份。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市政府非常重视,增加了卫生投入,逐步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较大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13个,其中医院3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6531张,技术人员738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641人,护士274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技术人员372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所)3个,卫生技术人员61人。初级卫生保健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29个,床位2466张。全年无偿献血18965人次,献血量3926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8座,举办各类运动会83次,参加运动员达2320人。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25枚,银牌34枚,铜牌49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131.7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取得成效。全市年末户籍人口389.97万,比上年增长0.24‰,其中非农业人口113.08万人,增加了33.83万人。人口出生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9.9‰,上升0.9个千分点。死亡率5.0‰,与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4.9‰,比上年上升0.9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56元,比上年增加1707元,增长13.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72元,比上年增加119元,增长3.9%。

人口构成情况(表4)

指  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户籍总人口

389.97

其中:农业人口

276.94

71.0

非农业人口

113.03

29.0

其中:男性

202.12

51.8

女性

187.85

48.2

暂住人口

13.01

占户籍人口比重3.3

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年末共有23.68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5800人,增长2.5%。共有10.4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6.3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4.6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9.6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147个,床位4119张,收养人数2624人,其中敬老院120个,床位3351张,收养人数2286人。全市福利性企业19个,招收残疾职工2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