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东莞人民在中共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任务、总目标统揽全局,围绕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积极推进“一网两区三张牌”工作,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着力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向前推进,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实现了为“十五”计划开好局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向前推进,经济运行抗波动能力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7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0%,增长幅度已连续5年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1.27亿元,增长2.10%;第二产业增加值318.85亿元,增长20.20%;第三产业增加值228.32亿元,增长17.50%。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5.02亿元,增长47.7%。企业总体数量增加。至2001年底止,全市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和个体户有16.37万户,比上年增加2.05万户。

市场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继续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8%。分类别看,有二大类呈微升态势,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上升2.6%,交通和通讯类微升0.8%;有六类呈下降态势,其中衣着类下降4.2%,食品类下降3.4%,交通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用品和服务类、居住类等四大类的下降幅度在0.2%至2.1%之间。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显现。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5.41∶55.12∶39.4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9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50个和0.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按户籍人口计算,2001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7万元,比上年增长16.8%,按1美元兑8.277元人民币计算,折合4560美元,增长17.4%;人均财政总收入8187元,增长20.65%;人均结汇额4409美元,增长29.87%。财政税收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预算内三级财政总收入(含关税)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7%,若剔除海关税收因素,增长44.5%。外贸进出口顺差35.24亿美元,增长55.04%。为国家提供外汇顺差62.88亿美元。

公有资产管理取得新成效。2001年市、镇、村三级公有资产总额1262.91亿元,比上年净增111.95亿元,增长9.73%;资产净值697.89亿元,净增64.5亿元,增长10.18%;总资产负债率为44.74%,比上年下降0.23个百分点。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从39个减到32个,市级机关行政编制总数精简25%,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提高了办事效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稳步推进,公有制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市属12家企业实行转制,企业员工得到妥善安置。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步骤地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对集体经济运行实行民主监督,全面实行了电算化管理。对市、镇财政实行收入、支出、核算“三集中”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优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2001年,全市19家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逐步完善了“三会四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其中广东福地彩管有限公司经过产权置换,成功收购了四川红光实业股份公司,进一步扩大了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市经贸、财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指导企业开展各项改制工作,重点落实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条件。

扶持民营经济加速发展。2001年市委提出打造好“民营牌”的口号,把民营经济作为民族产业的主要方面来培育,制定《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放开经营领域等10个方面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制定《关于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民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优惠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全年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8万户,比上年增长61.3%,注册资本36.6亿元,增长37.9%。全年私营及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60.58亿元,增长32.75%;2001年私营个体经济缴纳各项税收16.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不含关税)的14.6%,增长45.0%。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推动多渠道扩大就业。2000年结转企业下岗职工人数1602人,全年减少下岗职工人数1022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63.80%;2001年城镇劳动力供给人数6788人,全年城镇劳动力安排就业人数5849人,待业人员就业率为86.17%。

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职工工资和农民收入的增速落后于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社会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加和谐、协调地发展,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二、农业

种植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品种优化。针对全国性的粮食生产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我市结合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农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85万亩,比上年调减18.92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8.34万亩,调减18.22万亩;粮食总产量12.84万吨,调减37.12%,其中稻谷产量10.99万吨,调减40.11%。水稻面积虽然调减,但品种得到优化,全市优质谷种植率达100%。主要经济作物保持稳定。蔬菜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名优、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反季节和无公害化生产加强。全年蔬菜面积46.57万亩,比上年增加5.84万亩;蔬菜总产量70.68万吨,增长7.38%;水果总面积27.54万亩,减少7.46%;水果总产量15.01万吨,增长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