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年末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3.56万门,新增接入网设备总容量111.73万门,拥有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41.7万门。年末实有程控电话用户98.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含充值卡)295.7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20.84万户和172.08万户。按户籍人口计算的电话普及率262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29部/百人。数据通信跨上一个新台阶。年末全市DDN(数字数据)用户端口3306端口,比上年净增565端口,增长20.61%;互联网用户28.44万户,净增14.66万户,增长1.06倍。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22.55亿元,比上年增长69.13%,日均邮电业务总量超过3300万元。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三星级及以上的酒店有48家。全年接待过夜旅客人数327.10万人。其中外国人22.26万人,港澳台同胞87.98万人,国内游客216.86万人,全市客房平均开房率为62%。全市境内旅游景点观光人数259万人次。全市11家旅行社共组织47.90万人次外出旅游观光,比上年增加10.49万人次。其中国内游43.90万人次,增加11.53万人次;出国(境)游4万人次,减少1.04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6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200万美元,增长7.65%。 六、国内贸易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商业企业以展示新形象为动力,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加快商业布局和业态调整,进一步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推进“购物放心街、放心店”建设。至2001年末,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和个体商业户6.89万个,比上年增加1.14万个,餐饮业0.98万个,增加0.15万个。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07个;限额以上餐饮企业84个。各类批发、集贸市场375个,比上年增加67个;市场交易面积297.76万平方米,当年增加48.61万平方米。 零售市场稳中见旺。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到位和效能的释放,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62个百分点。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27.55亿元,增长1.14%;集体经济49.72亿元,增长20.27%;私营个体经济109.06亿元,增长17.64%;港澳台商投资经济7.12亿元,增长15.58%;外商投资经济2.67亿元,增长15.09%。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18.06亿元,增长13.80%;餐饮业33.55亿元,增长29.43%;制造业及其他44.52亿元,增长10.97%。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32.47亿元,增长15.26%;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85.59亿元,增长13.26%。 集市贸易商品丰富,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基本稳定。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42%。其中,城市集贸成交额4.10亿元,增长23.12%;农村集贸成交额130.90亿元,增长17.25%。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126.80亿元,商品销售利润4.65亿元,利润总额0.34亿元。 会展经济发展迅速。2001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展销活动,全年共审批登记各类商品展览会50个,总成交金额近300亿元,参观人次250多万。第三届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再创佳绩,共签订投资及贸易项目253项,成交总额17.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2.3亿元),比上届增长45%,共有40多万人次参观电博会;举办了第六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成交总额20.2亿元;第五、六届厚街国际名家具展览会分别成交8.1亿元和8.2亿元;第五届全国名特优水果交易会成交3.1亿元;第五届东莞全国鞋材及工业设备交易会成交1.5亿元;首届东莞汽车摩托车博览会和首届广东国际汽车博览会成交8.5亿元,共有50万人次参观;首届大京九农副产品(常平)展销会成交7亿元;首届广东(大朗)毛织产品展示会成交2亿元,参观人次20万。这些展览贸易洽谈会,规模大、档次高、成交额大,对启动内需起积极作用,带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至2001年末,全市专业展览场馆面积35.4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的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和在建的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其规模与档次均可承办大型的国际专业展览活动。 七、对外经济贸易 2001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IT产业不景气,美国发生“9·11”事件,外贸工作压力加大。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拓展新的出口增长点,改进服务方式,实行并联审批、集中服务日,颁发“办事优先卡”,扶持300多家大企业扩大出口,实行市、镇领导跟踪服务制度,提高通关效率,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速趋缓的不利影响。外贸出口增幅从2001年6月止跌回升,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统计口径)344.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0%。其中进口额154.65亿美元,增长3.90%;出口额189.89亿美元,增长10.80%,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增长9%的任务,继续保持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出口总额排名第三的位置。 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市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重点抓好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尤其是电脑资讯产品的出口,扩大了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值115.48亿美元,增长11.50%,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电脑资讯及相关类产品出口86.5亿美元,增长13.8%,占出口总额的45.5%,提高1.3个百分点。在出口市场结构上,美国、香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出口对象。全年对美国出口值63.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3%;对香港出口值55.37亿美元,增长18.3%,所占比重为29.2%;对欧盟出口值27.69亿美元,增长7.4%,所占比重为14.6%。 利用外资再创新局面。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含对外借款)18.16亿美元,取得历年来最好的成绩,比上年增长10.23%。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利用外资的主体,达11.47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3.16%。外商在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际投资比重上升。全年新签和增资利用外资协议4199宗,增长1.92%;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20.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24%,平均每项协议49.9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5.39万美元,说明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全部企业增资项目外商投资额9.66亿美元,增长13.84%,占外商投资总额的46.04%。其中“三资”企业增资项目外商投资额6.78亿美元,增长11.25%。外资来源多样化。其中香港8.96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2.47亿美元、台湾3.21亿美元、日本0.70亿美元、新加坡0.56亿美元、美国0.26亿美元、韩国0.28亿美元,欧盟0.43亿美元。至2001年末,全市拥有外商投资实际投产企业13612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