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林业生产向生态性、公益性方向发展。全年造林种果面积3.8万亩,年末有林地面积93万亩,林木积蓄量146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2.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1.23%。

畜牧业稳步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增长点。全年牧业总产值24.54亿元,比上年增长7.54%,牧业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2.59个百分点。全年生猪饲养量325.58万头,增长12.50%。家禽上市量2007.83万只,下降6.14%。禽蛋产量4441吨,增长1.70%。全年畜牧总肉量19.84万吨,比上年增长10.83%,其中猪肉16.84万吨,增长12.50%。渔业有所下降。全年水产品产量8.96万吨,比上年下降5.7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09万吨,下降7.09%;淡水产品产量5.87万吨,下降5.0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1.57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实物量9.91万吨;农药施用量1819吨。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加大。全年水利修建投入3.34亿元,完成土石方501万立方米;加固江堤52.8公里,海堤92.6公里,加固水库18座,改善灌溉面积4.79万亩,增加治涝装机22台共3575千瓦,新建和加固闸窦153座,疏通河道99.4公里。农村用电量147.58亿千瓦时,增长12.4%。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种植业占40.89%,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牧业占43.88%,上升2.46个百分点;渔业占12.89%,下降1.9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08.9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45%。按经济性质分,公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94.34亿元,下降13.66%;非公有经济1114.61亿元,增长29.23%。在公有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119.55亿元,下降20.76%;集体工业完成产值74.79亿元,下降1.68%。在非公有经济中,外资型工业发展最快,完成产值1036.88亿元,增长29.48%,占非公有经济产值的93.0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2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694.59亿元,增长22.50%;重工业产值614.36亿元,增长20.34%。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39.68亿元,增长15.50%;规模以下工业产值269.27亿元,增长51.10%。

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增长较快,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成为IT产业的大市。2001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增长19.17%,占33.72%;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增长18.56%,占3.88%;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增长4.06%,占9.38%;纺织业增长63.21%,占8.09%;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64.83%,占4.54%;塑料制品业增长9.06%,占4.2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21%,占7.19%;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62%,占9.94%。适销对路的工业品产量大幅度增长,部分工业品受市场需求约束而生产不景气。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1178.14万部,增长90.43%;电话单机1085.97万部,增长1.11%;彩色电视机107.88万部;彩色显像管277.59万只;组合音响2079.81万部,增长5.52%;敷铜板459.61万平方米;吸尘器385.77万台;电子元件132.59亿只,增长27.55%;传真机4.81万部;打印机37.61万部,增长49.01%;显示器516.56万部,增长29.12%;键盘2787.54万个,增长2.87%;鼠标1448.65万个,增长68.10%;微电机16.43亿台,增长16.45%。发电量238.66亿千瓦时。

工业经济效益基本稳定。2001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在上年明显好转的基础上,基本保持稳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9.45,受利润总额弱势下滑的影响,比上年下降5.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83%,上升0.0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96%,下降1.3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9.42%,下降0.7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为27.96%;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39438元/人;全年实现利税总额78.97亿元,下降6.10%,其中利润总额43.36亿元,下降13.89%;按企业个数计算的企业亏损面为33.10%,比上年上升1.8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3.25亿元,上升39.33%。

建筑业稳步发展。建筑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投资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的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全年四级资质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利税总额2.85亿元,增长26.67%,总产值50.69亿元,增长22.85%。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921个,施工工程竣工个数1107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促进新一轮投资增长。2001年,市委提出打造好“城市牌”的口号,我市掀起了城市建设的热潮。在城市建设的带动下,特别是新城区工程建设的启动,产生了推进投资的积极效应。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7%,增幅比上年提高5.47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02亿元,增长21.20%;更新改造投资13.75亿元,增长22.44%;房地产开发投资14.85亿元,增长32.0%。在投资总额中,国有单位投资28.25亿元,增长42.89%;外商投资13.66亿元,增长47.36%。

固定资产投资侧重于城市建设、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水利和环境保护建设、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建设得到加强。在投资总额中,运输邮电业投资12.07亿元。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新增电力、电缆176公里,防洪堤23公里,改建公路7公里,新增一级公路9公里。

主要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完成了东莞大道、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工程,市机关干部住宅小区建设进展良好;顺利推进松山湖区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有重点地改造城市旧区,完成了莞城东江花园、市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城市夜景灯光工程、市粉厂搬迁工程等工程项目;为了改善用水质量,基本完成中西部供水工程;为了改善教学条件,有步骤地搬迁和改造校园,完成了东莞中学南区改造工程,完成东莞师范、莞城一中搬迁后期工程,完成莞城三中新校址征地工程,高级中学新建教学楼工程;建成一批输变电工程,新增主变容量225.4万千伏安。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运输总量增加。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570公里,比上年增加51公里,公路密度104.2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393公里,密度97.0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99公里,密度4.02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18.36万辆,比上年增加2.99万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9.0万辆40.52万吨位,增加0.96万辆7.64万吨位;载客汽车8.97万辆70.44万客位,增加2万辆14.42万客位。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0.6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39%。其中公路25.01亿吨公里,增长1.67%;水运15.61亿吨公里,下降1.58%。完成旅客周转量103.1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公路103.02亿人公里,增长2.97%。港口货物吞吐量883万吨,比上年增长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