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长足发展。全市现有文化事业机构12个,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21个,藏书98.76万册,博物馆3个,藏品10932件。镇区级文化站32个,电影放映单位145个,其中影剧院84个。共有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236.3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97.52万平方米。举办各类展览77期次,接待参观人数130万人次;出版各类图书12.81万册、各种杂志83.44万册、各种报纸1502万印张,《东莞日报》发行量1575万份。全市现有两频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两频广播平均日播出时间32.5小时,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336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市电视台《东莞新闻》全年播出新闻12181条,自采专题片315集,公益宣传片20466次。《新闻传真》78期。广播电视作品获得省及以上奖27个,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个。 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市政府投资数亿元的东莞大剧院,东莞图书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已完成规划,在积极筹建。各镇区也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兴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我市乡镇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村级文化广场有近百个。至2001年末,全市乡镇共有文化活动阵地占地面积126.12万平方米,建设面积64.75万平方米,全市城乡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费用达1.58亿元。 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全年各镇区文化站共举办各类文艺晚会967场,比上年增加164场;举办各类文化展览324次,比上年增加13次,共展出作品29233件。全市165个剧场,共接纳安排了297个团队到我市各镇区剧院演出,演出场次达1966场,大大活跃了东莞城乡的文化生活。业余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5041件,其中一批业余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各类比赛、展演中获奖或入选。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3个,其中医院46个;拥有病床位7474张;卫生技术人员8064人,其中医生3429人;全年医疗设备建设投入1.38亿元;拥有核磁共振仪、ECT、CT等各类大型医疗设备590台,各类大型医疗设备平均使用率均达90%以上。 各项医疗业务稳步发展。全市门诊诊疗总量1941.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住院治疗人数25.77万人次,治愈人数15.78万人,实现治愈率为71.7%,好转率为25.3%。传染病、慢性病防治也取得新的成效,全市无霍乱病例发生;首次开展了外来人口结核病预防工作;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力抓好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的计划免疫工作,使我市成为全国较早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地区。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 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市居民及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9%以上;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8.6%;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粪便无害处理率达94%以上;顺利地通过了省卫生城市考核评比,共建成3个国家卫生镇、4个省卫生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综合性或单体大型的公共体育设施87个,总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成功承办了九运会的射击(飞碟)、男子篮球等比赛项目,荣获“九运会组织工作贡献奖”,我市赛区被评为优秀赛区。圆满举办了东莞市第五届运动会,参赛运动员8000多人次;举办镇区级综合运动会5次,参赛运动员4000多人次,镇区及市直部门也相继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系列运动会。全市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年成功举行了万人迎春长跑活动,举行了“群狮贺岁、百花迎春”文体大巡游贺元宵活动,举行了富有地方特色、传统气氛、历时一个月的水乡龙舟竞渡活动。年末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28.65万人。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全市运动员在省级及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共夺得国际赛金牌13枚、银牌4枚,铜牌4枚;夺得亚洲赛金牌3枚,铜牌1枚;全国赛金牌22枚、银牌24枚、铜牌12枚;全省赛金牌48枚。 十一、环境保护与市政建设 环境综合整治得到进一步加强。关闭了一批水泥厂、养猪场、砖厂、石场,限期治理一批污染企业,建设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开展机动车尾气路检,扩大了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的范围。治理东深供水工程沿线污染,限期治理沿线58家千人以上企业和12个生活小区的生活污水,加快建设沿线各镇污水处理厂。加强环境管理,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371宗,巩固了“一控达标”成果。我市在2000年度全省城市环境定量考核中得分83.82分,比上年提高6.25分,排名保持在全省第九名。 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城市面貌明显改观。2001年,我市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按照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定位,坚持“高强度投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完成了市区总体规划,高起点规划了城市新区和松山湖区,高标准修编各镇区总体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铺开了厚大公路,莞深高速延伸线、莞樟公路谢岗段改造等工程。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完成了东莞大道、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组织了市行政办事中心、歌剧院、图书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顺利推进松山湖征地拆迁等前期工程工作;有重点地改造城市旧区,增建公园广场,实施“穿衣戴帽”工程,整治美化了部分街道。市属重点工程当年竣工和在建项目23个,完成总投资13.2亿元。各镇区也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新一轮的城市建设有效地拉动了我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实有公园(含小游园)437个,面积达147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2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65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652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5平方米,镇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0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3.5平方米和0.91平方米。全年市内公共汽车营运路数39路,公共汽车营运车辆482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7892万人次,乘客周转量14.65亿人公里。完成了市中西部供水工程,实现城区至长安、虎门、厚街、沙田、道窖等镇供水管网的全线贯通和望牛墩、洪梅镇的供水支线修通。全市有自来水厂211座,全年有效供水量10.66亿吨,实现自来水普及率为98.6%。全市有变电站71座,其中110千伏级61座,220千伏级9座,500千伏级1座,拥有主变台数177台,其中110千伏级142台,220千伏级26台,500千伏级9台;主变容量1276.2万千伏安,其中110千伏级的607.2万千伏安,220千伏级的444万千伏安,500千伏级的225万千伏安。全年总供电量207.7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48%;总售电量196.59亿千瓦时,增长1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