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东莞市统计局

一九九九年四月六日

199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指示,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积极深化经济改革,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有效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经受住内需和外需不足的考验,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适度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55.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3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91.96亿元,增长23.16%;第三产业增加值133.24亿元,增长22.42%。

市场物价平稳下降。随着近年农业丰收,工业品市场“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需求对物价的拉动逐渐减弱,价格形成机制日趋成熟,市场物价没有大起大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7%,价格总指数在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99.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9%,涨幅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8.4%。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0.2∶52.9∶36.9调整为8.5∶54.0∶37.5,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更新改造投资大幅度增长,电子通讯、电气机械等行业加速发展。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从业人员87.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0.6万人,比上年下降1.21%;第二产业39.22万人,下降1.06%;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逐年增加,年末达27.93万人,增长2.67%。全市从业人员中,城镇在岗职工16.45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5.14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进展,全年劳动部门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5715人,安置下岗职工1859人。年末待业人员6243人,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97人。

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整体质量有所提高。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029元,比上年增长19.19%。以增加值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40545元/人,比上年增长20.6%。其中第一产业14620元/人,第二产业48739元/人,第三产业48328元/人。

强化资产管理,增资减债成效显著。1998年,全市市直副处以上单位、镇本级、管理区级三级总资产比上年增长8.33%,总负债下降0.90%,净资产增长18.32%,总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4.43个百分点。全市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增强,三级全年可支配总收入比1997年增长20.0%,总支出增长13.79%,结余增长52.76%。

全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国内外市场约束的影响,外贸出口增幅有所放缓;工业生产的速度效益型经济比较明显;经济运行风险防范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城乡居民消费力不高,部份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

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1998年农业总产值53.6亿元,比上年增长4.2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总产量24.72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甘蔗总产量41.16万吨,增长16.12%;蔬菜总产量66.88万吨,增长4.26%。由于荔枝生产受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幅度减产,全年水果总产量11.41万吨,比上年下降30.85%。

林业生产生态型效益更趋强化。当年造林2.7万亩,四旁植树417万株,比上年增长91.28%。年末森林面积93.36万亩,林木蓄积量125.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1%,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畜牧业继续向前发展。全年牧业总产值19.34亿元,比上年增长9.73%。全年肉类总产量15.35万吨,增长19.01%,其中猪肉产量12.39万吨,增长24.75%。年末生猪存栏77.69万头,增长25.48%。受香港“禽流感”的影响,三鸟上市量1741.8万只,下降6.48%;禽蛋产量4738吨,下降24.73%。

渔业稳步发展。全年渔业产值9.31亿元,增长14.12%。水产品产量9.69万吨,增长5.41%,其中淡水产品产量6.09万吨,比上年增长14.53%。水产养殖面积19.24万亩,增长4.05%。

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1.1万千瓦,下降11.39%。有效灌溉面积46.57万亩,下降4.48%;旱涝保收面积35.18万亩,增长1.78%;机电排灌面积23.1万亩,增长2.84%。全年农村用电量70.5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2%。农用化肥施用量10.43万吨,下降6.84%;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74吨,下降30.19%;农药使用量1827吨,下降3.99%。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全市工业企业16406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3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5%,其中轻工业产值465.62亿元,增长17.33%,所占比重为63.59%,比上年下降2.45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266.60亿元,增长30.6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3.96%上升到36.41%。在工业总产值中,市属工业完成141.77亿元,增长24.72%;镇办工业完成225.21亿元,增长19.54%;管理区(村)工业完成259.95亿元,增长26.04%;城乡私营个体工业(含联营)完成37.23亿元,增长15.0%。全市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11.46亿元,增长24.02%,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总产值562.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6%。

产品结构继续得到调整,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通信等产品的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增长2.22%;皮鞋20312万双,增长8.23%;电子元件70亿只,增长9.27%;家具95033万元,增长22.80%;中成药2422吨,增长34.86%;机制纸及纸板44万吨,增长25.28%;彩色显像管425万只,增长83.36%;电话单机541万部,增长1.2倍;滚动轴承837万套;敷铜板300万平方米。一些生产过剩、缺乏市场潜力的一般日用品生产销售下降。

工业经济效益回升。年末1479家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11.57%,比上年提高了4.81个百分点;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8.34%。产品销售收入478.16亿元,增长5.31%。利税总额49.11亿元,增长16.57%,其中利润总额30.91亿元,增长27.20%。成本窄幅上升,成本费用总额454.82亿元,增长6.80%。其中管理费用38.81亿元,增长3.03%;财务费用16.15亿元,下降2.67%。亏损企业的经营情况好转,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60亿元,比上年下降24.43%。年末企业总资产比上年增长4.22%,总负债下降2.89%。总资产负债率49.96%,比上年下降3.6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