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6 肇庆市统计局

表4  2000年-2008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

计量单位2000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高等学校万人1.82 2.90 3.76 4.49 5.29

中等职业学校万人2.70 6.00 6.75 7.40 9.32

普通中学万人22.19 26.17 27.06 28.42 30.57

小学万人41.29 47.18 47.30 46.14 43.11

幼儿园万人8.49 11.12 11.25 11.37 11.63

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共17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40个。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59万人;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4.95亿元,增长20.7%。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07家,从业人员1.88万人,技工贸收入77.81亿元,增长15%。

全年获市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88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58项,其中工业科技计划项目27项。全年申请专利量419件,其中发明专利82件。专利授权量269件,增长0.4%。2008年,国家重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我市共有2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6亿元,增长20.8%。

截止2008年,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5家,其中2008    年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家,省级2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895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08个。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量达96万册。博物(纪念)馆7个,电影(影剧)院5间。全市有广播电视台9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3%和99.0%。接收有线电视总人口61.34万户,增长23.5%。全年组织送戏下乡729场,送电影下乡5360场,送书下乡27.43万册。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20个,比上年减少31个。其中医院(含卫生院)143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802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13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397人,注册护士461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334人,专科疾病防治卫技人员217人,卫生监督员76人。全市已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个,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2300个。全市所有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284.16万人,比上年增长11.1%,参合率达到95.4%。

全年新增生态文明村504个、省卫生村618个。截止2008年,全市共有生态文明村2234个、省卫生村996个。

全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5个世界冠军、 3个亚洲冠军和18个全国冠军。举办大型的群众体育活动或比赛460次,参与人数达230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

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018元,增长10.5%。城区居民可支配收入13642元/人,比上年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72元,比上年增长15.5%,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1%。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7.60万人,比上年增长6.8%;参加失业保险29.53万人,增长4.6%;参加医疗保险37.66万人,增长8.5%;参加工伤保险24.99万人,增长11.7%;参加生育保险21.94万人,增长8.6%。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7.03亿元,增长26.3%;年末基金累计结余19.13亿元,增长21.5%。

全年全市共投入救灾款2215万元,恢复住房2532户。到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7.4万人,其中城镇0.89万人,农村6.54万人;共发放低保救助金5832万元,医疗救助金238.23万元。

全年全市共接待救助人员1361人,实际救助1100人。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1.07亿元,筹集福利资金0.36亿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091起,死亡269人,受伤1279人,经济损失500.31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9.6%、7.9%、17.2%和32.8%。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054起,死亡258人,受伤1279人,经济损失254.10万元,分别下降17.9%、6.5%、16.7%和12.9%。2008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38,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3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3.39。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户籍人口410.28万人,比上年增加2.58万人,其中,中心区户籍人口168.39万人,比上年增加1.01万人;山区县户籍人口241.89万人,比上年增加1.5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1.47‰,死亡率5.25‰,自然增长率6.22‰。

年末常住人口380.29万人,比上年增加5.09万人,其中,中心区常住人口177.83万人,比上年增加4.02万人;山区县常住人口202.46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全市城镇人口占44.89%,乡村人口占55.11%。

全年全市耕地面积减少304.2公顷,增加1087.9公顷,当年净增加耕地783.7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255.8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实际占用耕地35.2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349.44公顷。

全市全年水资源总量14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77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977.6毫米,比历年平均增加18.8毫米。全年总用水20.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6%,其中生活用水量2.43万立方米,增加2.5%;工业用水量3.4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5%;农业用水14.5亿立方米,减少2.7%。全市人均用水量为0.04立方米。

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61种(含亚矿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共计36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7种,非金属矿产14种,水气矿产2种。石膏矿保有资源储量3832万吨,铁矿石保有资源储量3886万吨,水泥灰岩矿保有资源储量4853万吨。

全年灰霾天气日数136天,比上年增加1天;年日照时数1638.8小时,比上年减少83.6小时,比正常年份平均减少87.1小时。

全市水质达标率监控断面中,水质功能类别为Ⅱ类的有13个,达标率100%;水质功能类别为Ⅲ类的有7个,达标率100%;水质功能类别为Ⅳ类的有4个,达标率100%。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4个,处理能力16万吨/日;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65%。建成符合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年处理垃圾能力10万吨;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7%。

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887吨标准煤,下降3.5%。

全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迹地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33.13万亩,义务植树603.48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7.3%。截止2008年,全市建立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56.3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