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肇庆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肇庆调查队 2009年4月8日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实施“五大战略”、发展“四大经济”、落实“五大民生工程”,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71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1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62.81亿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290.90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比例为22.7:36.7:40.6。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8.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6%,房地产业增长2.2%,其他服务业增长14.9%。 民营经济增加值407.64亿元,增长16.2%。 人均生产总值达18951元,增长12.7%,用全年平均汇率折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707美元。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3%,其中商品价格指数上涨5.6%。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10.9%,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3%,衣着类下降4.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1.9%,交通和通讯类上升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3%,居住类上升7.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2%。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7.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7万人,登记失业率2.6%,比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经济总量偏少,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突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还未有根本性转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主要有: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招商引资和外经贸形势严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农资价格高企,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全市农业总产值255.0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中心区农业总产值133.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山区县农业总产值121.71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2.70万亩,比上年增加0.4%。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50.35万亩,与上年持平。烟叶播种面积1.55万亩,增长7.5%;蔬菜播种面积98.71万亩,增加1.6%;水果种植面积108.37万亩,增长5.1%。 全年粮食产量111.52万吨,比上年增长1.8 %,其中稻谷产量97.86 万吨,增长1.7%。烟叶产量2411吨,增长6.6%。蔬菜产量173.92万吨,增长3.6%。水果产量81.72万吨,增长12.5%,其中柑桔橙产量61.18万吨,增长15.6%。 全年肉类总产量39.81万吨,增长6.0%。其中猪肉产量27.55万吨,增长7.2%;禽肉产量11.32万吨,增长3.0%。禽蛋产量2.74万吨,增长4.3%。全年水产品产量30.87万吨,增长7.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59.60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增长30.4%。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77.18亿元,增长26.0%;重工业增加值149.25亿元,增长32.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5.11亿元,增长6.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81.32亿元,增长2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105.24亿元,增长32.4%;集体工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6%和43.0%;民营企业增加值91.39亿元,增长37.2%。 全年中心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2.50亿元,增长30.5%,山区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35.9%。 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5.5,比上年提高 10.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4%,产品销售率96.6%,实现利润总额12.98亿元,同比下降20.5%。其中亏损企业131家,同比减少7家,亏损企业亏损总额6.11亿元,同比上升1.16倍。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31个,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6.8万平方米,下降15.8%;房屋竣工面积247.7万平方米,下降19%。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4.3亿元,其中中心区建筑总产值58.4亿元,山区县建筑总产值5.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亿元,下降20.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7.93亿元,增长9.7%;更新改造投资35.67亿元,增长45.7%;房地产开发投资54.32亿元,增长15.1%,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房完成投资0.83亿元,增长2.3%。全年中心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山区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4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表1 2000年-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计量单位2000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82.59178.01216.94294.79348.85 基本建设投资亿元28.7365.3997.08125.76137.93 更新改造投资亿元6.0610.7618.8524.4735.67 房地产投资亿元14.0921.3725.4747.2154.32 全年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204.16亿元,增长17.6%。 从三次产业看,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7.85亿元,增长38.1%。第二产业投资158.51亿元,增长23.5%,其中工业投资157.70亿元,增长22.8%。从工业内部看,其中电子信息业投资3.29亿元,下降12.8%;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投资7.31亿元,增长18.1%;石油及化学投资8.45亿元,增长20.5%;建筑材料投资25.73亿元,下降8.1%;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投资3.57亿元,增长42.1%;汽车投资2.22亿元,下降4.0%。第三产业投资172.50亿元,增长12.4%。 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6.11亿元,下降0.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35.51亿元,增长0.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0.37亿元,增长10.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17.31 亿元,增长1.6%。城市建设投资10.00亿元,下降35.2%。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5%。其中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8.85亿元,增长18.9%;县以下零售额84.96亿元,增长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