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韶关市统计局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9家。应用推广农业优质品种50多个、实用先进技术20多项,基本完成首批山区信息化项目建设任务。全年取得科研成果60项,其中4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5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火炬计划”10项,其中国家级2项;“星火计划”15项,其中国家级1项。申请专利169件,专利授权78件,分别增长31%和23.8%。

全年减免7.4万名特困生书杂费,“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85%,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5.74%,小学毕业升学率99.6%,初中毕业升学率80.5%。全市共有幼儿园314所,在园幼儿6.43万人。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98万人,增长14.4%,韶关学院有6个专业获学士学位授予权。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0517人,增长4.7%;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3231人,47753科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各类专业艺术团体9个,文化站127个,文化广场30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9个。卫星地面接收站点545个,微波线路总长354公里,广播电视微波站12座,电视发射台8座,广播调频发射台10座,80个镇、2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光纤联网,有线电视用户33.2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2%。《韶关日报》发行5万份,《韶关广播电视周报》发行3万份,《南叶》杂志(月刊)发行6万份。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74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4个,床位806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26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86人,注册护士4151人。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51.2%。乡镇卫生院121个,床位1298张,卫生技术人员2142人,乡村医疗点1292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95.5%,其中自来水普及率57.5%;农村居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1.0%和47.7%。碘盐合格率97.4%,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90.9%。全年无偿献血2.13万人次。

我市运动员在省少年锦标赛上,获7金4银11铜;在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上,获中职组团体总分第四名、奖牌数第四,中学组团体总分第八名、奖牌数第六,学校体育综合实力再次进入全省八强行列。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发展。全年体育彩票总销售额3300万元,公益金收入295万元。

十、环境保护

全市建立环保监测站8个,各类环境监测专职人员106人,全年环境污染防治项目投资3.27亿元,其中投入污染源治理资金1.49亿元。完成环境污染防治项目118个。全市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0.86万公顷。韶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0%。

“十五”期间总量控制的5种污染物除二氧化硫外其余4种排放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9.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9.5%。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6.98万人,增加2.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22万人,增加1.17万人;农业人口190.76万人,增加0.9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185人,出生率11.46‰;死亡人口17239人,死亡率5.46‰;人口自然增长率6.00‰。

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韶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0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9%;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7532元,增长8.8%;受食品类价格上升幅度较大的影响,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3.2%,比2003年上升2.1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61元,增长8.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8%。

全年帮助农民改造和新建住房17000多套,投入1100万元兴建廉租房1.45万平方米,改造韶关市区直管危旧公房1.65万平方米,率先在全省基本解决市区和县城“双困户”住房问题。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243.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其中: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27.77万平方米;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6万平方米。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1.6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8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6.2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3.17万人。全市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7.17万人,比上年增长5.9%。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57493万元,增长13.0%,医疗保险基金全年征缴30723万元,增长40.4%。年末全市社会保险基金余额69966万元,增长14.7%;医疗保险基金余额14571万元,增长19.6%。

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23所(敬老院109所,社会福利院14所),床位3386张,在院人数2163人。全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0个。全市111个乡镇全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58万人,比上年增长12%。全年发放保障资金2334万元,有17万人次受益。全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707万元,救济物资折款100万元,累计救济20万人次。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47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2617万元。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含义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所有制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