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韶关市统计局

韶关市统计局

2004年3月26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为总目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民营经济”三大战略,坚持走“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第三产业旺市”的路子,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为省文明城市,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速创近十年新高。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6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5.3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91.1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1.0:44.8:34.2变为19.3:46.7:34.0,第一产业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9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韶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0.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6%,消费品价格上升1.2%,食品类上升2.7%。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4.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0.60万人,增加0.07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4.20万人,增加0.45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9.80万人,增加0.68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7.23万人,减少0.31万人。其中:城镇集体单位职工3.02万人,减少0.26万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7.44万人,增加1.09万人。据工商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和个体从业人员9.43万人,增长9.0%。全市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31658本,其中“4050”人员7829本。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264人,登记失业率3.4%。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增长质量提高。全年农业总产值7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7%。其中种植业增长3.8%,林业增长7.0%,畜牧业增长3.7%,渔业增长1.1%。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粮经作物种植结构由2002年的43:57调整为42:5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3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调减9万亩,优质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1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0%,比上年扩大0.1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6465万立方米,增长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迈上100亿元大关,达到102.2亿元,增长18.4%,增长率比上年加快6.8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2亿元,增长22.7%。其中:国有工业42.4亿元,增长22.5%;股份制工业22.6亿元,增长27.0%;外商及港澳台工业11.9亿元,增长11.4%。扶强扶优显成效,电力、金属冶炼、卷烟等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0.1%,比2002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产品产销衔接较好。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3.5%,比2002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利税总额44.1亿元,增长45.9%,利润总额19.5亿元,增长84.8%。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5.3%。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29.0亿元,增长59.0%。实现利润3109万元,下降10.6%。施工工程1599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111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69.5%。房屋施工面积418.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76.8万平方米,其中一次交验合格面积166.4万平方米,占竣工面积的94.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4.0亿元,增长24.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1.3亿元,下降8.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4.8亿元,增长52.0%;房地产投资9.7亿元,增长74.8%。年内新开工项目500个,增长11.6%;竣工项目318个,减少23个。

投资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亿元,与去年持平;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9亿元,增长46.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0.4亿元,增长6.5%。

全年在建重点项目12个,韶钢系列技改、韶关卷烟厂技改、粤北医院住院大楼、韶关电厂11号机组、东阳光铝箔厂扩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对拉动全市投资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增的主要生产和服务能力:焦炭70万吨,炼钢250万吨,发电机组容量26万千瓦,改建公路257公里,城市防洪堤10公里。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公路网络建设快速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京珠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一个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骨架的韶关干线公路网的形成。2003年,全市国道、省道完成投资3.17亿元,完成路基工程61.2公里,路面工程47.2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128.3公里。其中:高级次路面公路3882.4公里,增加408.4公里;高速公路164公里,一级公路84.7公里,二级公路679.8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9.7公里。县乡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资2.43亿元,韶关市区到县已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

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25.73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8.3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9.3%和7.0%。铁路货运周转量33.01亿吨公里,增长5.6%;客运周转量21.41亿人公里,下降3.0%。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万门,增长16.4%;固定电话用户68万户,增长15.9%。其中:市话44万户,增长14.7%;农话24万户,增长18.2%;移动电话用户26.42万户,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4.2部;互联网用户7.04万户,增长12.5%。

六、贸易、外经和旅游

市场销售稳中有升,假日消费活跃,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住房、汽车、旅游等成为消费热点。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3亿元,增长10.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0亿元,增长11.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8.3亿元,增长9.4%。

对外经济规模明显扩大。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达到55家,实现的增加值达14.2亿元,增长25.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498万美元,增长15.1%。海关统计外贸出口总值19843万美元,进口总值23291万美元,分别增长38.3%和50.1%。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出****货值25.5亿元,增长26.2%。

旅游业受“非典”冲击,增势明显回落。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46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6亿元,分别增长3.6%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