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积极落实国家的货币政策,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存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不含外币)余额356.1亿元,增长14.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0.1亿元,增长13.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不含外币)余额176.9亿元,增长8.1%。其中:短期贷款30.1亿元,下降6.7%;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6.3亿元,增长23.2%。银行货币净投放2.2亿元,下降80.5%。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65亿元,增长5.8%;人寿保险保费收入5.76亿元,增长36.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9829万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7882万元,下降17.2%;人寿险给付赔款1947万元,下降27.4%。全年参加各类商业保险44.4万人,参加财产保险15.28万宗。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开发有新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7万人。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7家。全年取得科研成果66项,其中5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6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火炬计划”24项,其中:国家级4项;“星火计划”26项。申请专利129项,专利授权63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1%,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0%,小学毕业升学率99.6%,初中毕业升学率73.6%。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318所,在园幼儿6.6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73万人,增长16.0%;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9591人,增长11.4%;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4574人,增长40.2%;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6780人,57201科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各类专业艺术团体9个,文化站12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9个。卫星地面接收站点649个,微波线路总长827公里,广播电视微波站48座,有线电视用户32.73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2%。全年发行本市报纸8万份,杂志7万份。 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68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4个,床位873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23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17人,注册护士4127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51.2%。乡镇卫生院121个,床位1195张,卫生技术人员2113人,乡村医疗点1239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97.3%,其中自来水普及率54.3%;农村居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2.5%和43.5%。碘盐覆盖率100%,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87.5%。全年无偿献血1.96万人次。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乳源少数民族龙舟队代表全省参赛,获得5金1银;在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获得1金2银;在省少年锦标赛上,我市获得了12金10银12铜的成绩。全市有1064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施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为100%、98.1%和25.1%。成功举办了“体彩杯”元旦环市跑、“富康杯”女子蓝球、健身操比赛、市第八届“体彩杯”龙舟赛、第二套健身秧歌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体育的产业化有新发展。体育彩票总销售额5525万元,公益金收入500万元。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建立了环保监测站9个,各类环境监测专职人员103人,全年用于环境污染防治项目投资4.1亿元,完成环境污染防治项目135个。全市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0.06万公顷。韶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8%。 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十五”期间总量控制的5种污染物除二氧化硫外其余4种排放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1.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9.8%。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人口314.85万人,增加1.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05万人,增加13.52万人;农业人口189.80万人,减少12.4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5871人(计生口径),出生率11.45‰;死亡人口16117人,死亡率5.14‰;人口自然增长率6.3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韶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35元,比上年增长12.9%;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923元,比上年增长16.3%;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1.1%,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04元,增长3.3%。 年末在岗职工全年工资总额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76元,增长15.1%。其中:市、县人均工资11190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285.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其中: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61.44万平方米,减少4.2%;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24.01万平方米,增长8.4%。 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1.6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12万人,增长34.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1.5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7.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4.2万人。全市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6.77万人,比上年增长6.7%。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72764万元,增长29.6%。年末全市社会保险基金余额73160万元,增长15.7%。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社会福利机构125所(敬老院113所,社会福利院12所),床位3044张,在院人数2037人。全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0个。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市119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1万人,比上年增长12%。全年发放保障资金2221万元,有47.56万人次受益。全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684.2万元,救济物资折款3096万元,累计11万人次。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72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200万元。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含义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所有制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