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韶关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收入10.75亿元,增长7.2%。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7.29万门,增长9.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8.67万户,增长12%。其中:市话38.36万户,增长10.2%;农话20.31万户,增长15.4%。移动电话用户26.7万户,增长35.2%。互联网用户10.9万户,增长1倍。每百人拥有电话从2001年的23部增加到27部。

七、贸易、外经和旅游

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5亿元,增长9.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6.6亿元,增长9.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5.9亿元,增长8.6%。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增长36.8%。海关统计外贸出口总值1.44亿美元,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品出****货值20.2亿元,增长21.5%。

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1亿元,分别增长28.6%和33.1%。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存贷款业务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0.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1.78亿元,增长1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6.78亿元,增长6.8%。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32.25亿元;农业贷款11.85亿元。在中长期贷款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3.20亿元,增长43.5%。银行货币净投放11.34亿元,下降15.1%。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6亿元,与上年持平;寿险保费收入4.21亿元,增长46.7%。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2202万元,增长32.7%。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9519万元,增长28.6%;人寿险给付赔款2683万元,增长49.6%。全市参加各类保险人数58.6万人,参加财产保险13.29万宗。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开发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人员54513人。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9家。全年取得科技成果61项,其中有48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火炬计划”5项,“星火计划”8项。申请专利114项,专利授权42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8%,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5.7%,小学毕业升学率97.8%,初中毕业升学率74.2%。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实行了“一费制”,全年减少学生家长负担4500万元。继续落实免收家庭困难子女书杂费工作,全年共免收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书杂费2782.06万元,受益学生7.44万人。学前教育有新发展,3—6岁儿童入园(班)率54%。高等教育产业化快速发展,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4906人,增长19.8%。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7580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3263人,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1929人,82782科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9个,文化站12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1个。全市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点669个,全市微波线路总长532.7公里,广播电视微波站29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5.4%。全年发行本市报纸11.8万份,杂志7万份。

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医疗机构6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床位894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376人,其中执业医师4455人,注册护士4194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不断巩固和发展。乡镇卫生院121个,床位1159张,卫生技术人员2576人,乡村医疗点1130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96%,其中自来水普及率65%;农村居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3%和38.7%。全市碘盐覆盖率100%,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85.5%。全年无偿献血1.47万人次。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体育产业逐步发展。我市体育健儿在第十一届全省运动会获得金牌28枚,银牌21.5枚,铜牌22.5枚。在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夺得4金1银4铜团体总分第三的好成绩。全市有1064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施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为100%、98.1%和25.1%。成功举办了2002年全国老年人太极拳比赛、省第五届老年运动会太极拳比赛、2002年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体育彩票总销售额6000万元,公益金收入700多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户籍总人口313.74万人,增加1.11万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1.53万人,占35.5%;农业人口202.21万人,占64.5%。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全年出生人口38396人,出生率为12.26‰;死亡人口15659人,死亡率5.00‰;全年净增人口22737人,自然增长率为7.26‰。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提高。据市区10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1元,按可比口径计增长10.5%,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9.7%,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据农业部门统计,因自然灾害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82元,下降2.1%,扣除价

格因素,基本持平。

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4.12亿元,增长7.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147元,增长17.4%。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4.38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68.51万平方米。个人购买商品房48.17万平方米。

养老、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化,覆盖面明显扩大。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96万人,其中城镇个体从业人员参保人数4.94万人,增长2.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22万人,增长40.5%。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2.31万人,工伤保险18.8万人,生育保险10.79万人。全市6.34万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比上年增长7.6%。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56153万元,增长31%。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782张,收养564人,全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0个。城乡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低保面扩大,做到应保尽保。全年投入保障基金1800万元,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3.65万人,增长38.3%。全市122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582万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15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