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汕头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乘势而上,国民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推进的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新提高。

一、综 合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74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56亿元,下降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7.86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309.50亿元,增长10.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6.8:51.0:42.2调整为5.9:52.3:41.8,第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人均GDP14943元,增长1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财政支出54.67亿元,分别增长18.6%和10.5%。

市场价格温和上升。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除衣着类下降外,其余七大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就业岗位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2.75万人,比上年增加4.11万人,增长1.9%。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9.51万人,增长0.4%;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9.19万人,增长9.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3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0万人,占国有下岗职工总数的66.9%;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三产业增速偏缓,大项目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足;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率较低,经济发展仍受土地、资金、人才和原材料等诸多因素制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克服了台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全年农业增加值43.56亿元,比上年下降3.9%;农业总产值84.23亿元,下降0.7%。

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不断完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22万千瓦时,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农业机械动力10.37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39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15%,农村用电量16.72亿千瓦时,增长17.9%。

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98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工业产值902.84亿元,增长13.6%。乡镇企业完成出****货值133.40亿元,增长6.3%;实现营业收入957.52亿元,利润总额33.51亿元,分别增长12.5%和9.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技术进步有新举措,产业集群示范作用明显增强,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5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5.6%上升为47.4%;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8%。完成工业总产值1469.90亿元,增长13.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81.55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60.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0%、集体企业增长3.8%、股份制企业增长20.6%、“三资”企业增长8.5%;轻、重工业中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略有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864.2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57.23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4.6%;完成出****货值230.98亿元,增长9.2%;工业产品销售率98.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9.00亿元,增长14.8%。实施名牌战略再上新台阶,全年新增4件中国驰名商标、1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0件广东省著名商标,至此,全市已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9件、广东省名牌产品65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02件。全市工业用电量58.12亿千瓦时,增长6.8%。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据全市15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1.83%,比上年提高7.82个百分点。盈利企业盈利额50.04亿元,增长12.9%;亏损企业亏损额3.38亿元,增长7.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6.66亿元,增长13.3%;利税总额76.68亿元,增长14.1%。总资产贡献率提高1.2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加快0.2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0.2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74698元/人,增长11.4%。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7.70亿元,比上年增长9.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17.7万平方米,增长11.1%,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1306.07万平方米,增长7.5%;房屋竣工面积713.2万平方米,增长10.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城镇投资131.91亿元,农村投资44.80亿元,分别增长15.9%和6.9%。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9.16亿元,增长14.0%;更新改造投资11.97亿元,下降18.1%;房地产开发投资26.76亿元,增长19.6%;其他投资40.47亿元,增长27.5%。投资主体中,国有经济投资41.69亿元,增长43.9%;其中,民营经济投资100.55亿元,增长27.4%。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57亿元,下降7.3%;第二产业投资74.92亿元,下降4.7%;第三产业投资101.22亿元,增长32.3%。从制造业投资看,全年制造业投资57.58亿元,增长3.5%。其中,纺织及服装业投资22.05亿元,增长26.8%;装备工业投资12.02亿元,增长29.5%。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326个,增长34.2%。其中,新开工项目216个,增长49.0%。新增固定资产144.87亿元,增长2.1%。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207.42公里;化学原料药1000吨/年;中成药30吨/年;机制纸1.65万吨/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指安装能力)151个/年,程控交换机(指安装能力)3万线/年。新建与改建公路分别为87公里和40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75万吨;新(扩)建客、货运站1个,面积4518平方米。扩建城市道路长度2.27公里、面积5.41万平方米;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长度3.96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本年新施工3.26公里。新增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77317平方米,增加学生席位24786个,医院病床数增加56张。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