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珠海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4.93亿元,增长6.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66亿元,增长6.67%;电信收入总量(含移动电话通信业务,不含无线电寻呼业务)23.27亿元,增长6.2%。全年共发送邮政函件3176.5万件,减少23.2%;发送包件41.61万件,减少6.7%;特快专递110.31万件,增长21.3%;汇票117.46万张,减少14.8%。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8.34万户,增长13.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含储值卡)180.9万户,增长13.8%。

国内贸易:国内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0.95亿元,增长12.3%;餐饮业零售额28.87亿元,增长19.8%。分类别看,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中,全年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1.21亿元,增长20.8%;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3.42亿元,增长33.6%;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2.73亿元,增长38.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2.93亿元,增长4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75亿元,增长4.5%;日用品类零售额1.86亿元,减少5.9%。

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旅游实现总收入(测算数)103.72亿元,增长23.9%。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63亿美元,增长21.8%。全年经口岸出入境人数6383万人次,增长22.8%。旅游设施接待过夜游客561.18万人次,增长28.1%。其中入境游客140.32万人次,国内游客420.87万人次,分别增长33.1%和26.5%。全年酒店业营业总收入9.50亿元,增长10.7%。其中客房收入6.06亿元,增长27.3%。全年餐饮收入2.80亿元,增长2.9%。酒店平均开房率67.1%,上升8.1个百分点。全年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342.50万人次,增长34.6%。,营业收入1.99亿元,增长34.3%。全年旅行社共接待游客322.69万人次,增长85.5%,营业收入5.82亿元,增长34.8%。组团国内游54.17万人次,增长44.3%;组团出境游8.99万人次,增长2.6%。

金融业: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9.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8.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17.18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成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珠海高新区被国家认定为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筹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EDA公共技术平台和珠海南方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建成投入运行。珠海市政府门户网站--珠海信息网获得全国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综合排名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有8个项目被列入火炬计划,21个项目被列入星火计划。截至2004年末,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23家,其中新增4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67.19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2%。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有169家,开发的各类软件产品642件,软件产品产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43%。

教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2005学年度,各级普通学校在校学生24.43万人,比上年增长6.8%;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珠海大学园区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4.21万人,比上年增长35.9%。优质教育成果突出,高考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产生1个综合分状元和2个单科分状元,状元数占考生人数的比例以及700分以上高分层万人上线率高居全省第一。制定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市实验中学高中部建成开学。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成功组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认真落实"文化盛市"的决策部署及配套政策措施,努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和保护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市民文化生活。成功举办珠海市青少儿艺术花会、"滨海之声"音乐会和沙滩音乐会。创新社区文化形式,创办"唱红社区"系列活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行业齐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2004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4个,文化站18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5万册。全年出版图书144种,报纸3种,杂志3种。发行电影新片105部,电影映出5575场,电影观众38.4万人次。

卫生: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33家,卫生技术人员6190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814张。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式运行。传染病得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有效组织"非典"和人禽流感的防治工作,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防治措施得到认真落实,脊髓灰质炎连续25年无病例发生。妇幼保健主要指标继续保持较好水平。无偿献血继续保持全国先进行列,第三次被评?quot;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得到巩固,顺利通过全省城市卫生检查。健康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连续第三届被卫生部授予国际戒烟竞赛"最佳组织奖"。

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珠海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2枚金牌,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8枚金牌。成功举办摩托车6小时耐力赛、世界汽联GT锦标赛、中澳中美篮球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赛、中甲足球联赛等重大体育赛事。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工程。

环境: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考核和广东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并保持在全国、全省前列。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并被推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免检城市。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前山河清淤整治初见成效,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白沙河明渠整治,新建唐家、南湾污水处理厂,拱北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投产,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城市水环境逐步改善。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加强沿海滩涂保护。城市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空气污染指数保持优良水平,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干道噪声达到国家标准。建成机动车污染检测中心,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监控。

四、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常住人口总量增大。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3.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1万人,增长4.2%。其中,户籍人口86.17万人,增长5.1%;外来暂住人口47.03万人,增长2.5%。户籍人口出生率10.24‰,死亡率3.02‰,自然增长率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