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综合成果编制完成,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三条经济带规划有力推进。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城市照明规划、中心城区户外广告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重点公共场所管理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市政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8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163.0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新扩建道路面积25.4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长度1237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583公里,排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水浸街”现象得到初步缓解;城市运行的整体功能与综合素质继续提升,中心城区日供水能力92万吨,年供水总量17519万吨;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2.97%。全市电网发购电量87.26亿千瓦时,增长12.2%。市区公交运输事业继续得到加强与发展,年末出租汽车2068辆,公交交通线路43条,客运量7698万人次;运营船只6艘,轮渡客运量508万人次。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至年底,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7个,总投资1797.6万元。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71个。中心城区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3个,烟尘控制区9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14万吨;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886公顷,绿化覆盖率36.1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1.40%。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稳步增长。港口运输增势良好,客货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运输邮电业增加值6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2%。 邮电通信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8.07亿元,增长6.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76亿元,增长8.6%;电信业务收入36.31亿元,增长6.1%。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1.83万门,接入网设备容量138.27万门,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68.37万户(包括大、小灵通),移动电话(不含储值卡)233.66万户。电话普及率进一步提高,每百人拥有电话(含固定、移动电话)81.83部。新兴电信业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不含非注册用户)19.36万户,增长27.0%。 七、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进一步显现,发展性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增加,中高档消费品成为人们消费热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8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35.45亿元,增长17.5%;县以下零售额105.42亿元,增长1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1.26亿元,增长16.7%;餐饮业零售额33.54亿元,增长19.2%。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商品销售总额554.15亿元,增长8.8%。其中批发额242.89亿元,增长0.1%;零售额311.26亿元,增长16.8%。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额36.00亿元,增长1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9.28亿元,增长38.7%;书报杂志类1.52亿元,增长26.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55亿元,增长30.7%;化工材料及制品类8.11亿元,增长17.1%;汽车类9.18亿元,增长26.0%。商品市场发展迅速,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74个,其中专业市场42个,批发市场35个。商品连锁经营企业增多,发展态势良好。大型商贸活动继续活跃,相继举办了第三届汕头国际塑料、印刷、包装博览会和第七届汕头(国际)食品博览会等主要展会。 八、对外贸易和旅游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9.60亿美元,增长18.7%。其中,进口总额17.78亿美元,增长8.8%;出口总额31.82亿美元,增长25.0%。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1.01亿美元,增长27.1%;加工贸易出口10.57亿美元,增长19.5%。国有企业出口3.73亿美元,增长9.1%;集体企业出口1.01亿美元,增长12.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5.34亿美元,增长19.7%;私营企业出口11.74亿美元,增长41.1%。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9.14亿美元,增长24.8%;服装出口6.35亿美元,增长42.4%;玩具2.68亿美元,增长31.9%;塑料制品出口1.53亿美元,增长1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6亿美元,增长11.7%。对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额达19.9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2.8%。新兴国际市场的出口前景看好,出口增势强劲。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6个,增长10.3%;合同外资金额2.22亿美元,增长26.9%;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6亿美元,增长35.7%。新签外商直接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个。截至年底,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1353家。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444.09万人次,增长14.0%。其中国际游客20.19万人次,国内游客423.90万人次,分别增长4.9%和14.7%。组织出境游3.60万人次;国内游47.02万人次,增长18.6%。实现旅游总收入49.26亿元,增长14.1%。全市拥有旅行社54家;星级宾馆(酒店)48家,其中三星级以上30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平稳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55.34亿元,比年初增长12.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4.12亿元,下降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3.50亿元,增长14.3%。各项贷款余额391.08亿元,比年初增长6.0%。其中短期贷款243.49亿元,下降0.4%;中长期贷款139.83亿元,增长22.0%。中长期贷款中的个人消费贷款36.92亿元,下降0.2%。全年货币净投放79.94亿元,比上年多投放50.75亿元。银行结汇收入29.22亿美元,增长23.6%。 保险业不断发展。全市保险公司13家,全年保费收入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4亿元,增长11.4%;人寿险保费收入10.68亿元,增长13.2%。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2.02亿元,增长26.2%。其中财产险给付赔偿金额1.61亿元,增长20.0%;人身险给付赔偿金额0.41亿元,增长57.0%。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获得科技成果77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7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1项。获国家专利授权2277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8项,技术交易额0.53亿元。获省级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50家,其中国家级增至20家。现有高新技术产品近350项。全年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12项,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市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情报和文献机构共110个。拥有民营科技企业544家。新增国家和省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技术创新试点专业镇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