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珠海市统计局

航空方面,珠海机场全年完成运输飞行23301架次,比上年增长34.2%;旅客吞吐量63.71万人,比上年增长10.0%;货邮行吞吐量11134吨,比上年增长17.77%。全年航线累计通达37个城市,平均周运输航班为88班。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1亿元,比上年增长89.0%;电信业务总量(含移动电话通信业务,不含无线电寻呼业务)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年共发送邮政函件2937.08万件,比上年增长13.19%;发送包件44.6万件,比上年增长12.1%;特快专递55.34万件,比上年增长8.5%;汇票150.79万张,比上年下降3.9%。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0.63万户,比上年新增8.5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24.4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91.02万户,比上年增长1.8倍。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7.02万户,比上年增长1.1倍。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酒类博览会。继家乐福之后,万佳、民润、茂业、吉之岛等大型商贸企业先后进入珠海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9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21.1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额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年城乡商品市场总成交额4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民营商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01年末珠海市私营商业企业12082家,比上年增长14.4%;个体商业32087户,比上年增长7.3%。私营和个体商业零售额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零售商业的主导地位。

市场物价稳中趋降,呈低位运行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6%,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3.6%,比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继续呈增长态势。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利用外资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74个,比上年增长18.4%;项目合同投资金额1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三井铜箔、九洲松下等一批大型科技项目进入并迅速动工建设;伟创力、松下马达、艾科电子等大型企业纷纷增资扩产。

在国际需求增长明显放缓的大环境下,珠海市进出口实现了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98.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外贸进口60.14亿美元,增长9.0%;外贸出口3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

出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产品竞争力有所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高增长,全年出口1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0%,占出口总值的34.9%,比上年高出6.1个百分点。

八、旅游业

旅游业持续增长。全年接待游客931.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境外游客191.32万人次,增长5.5%;国内游客739.78万人次,增长17.0%。接待过夜游客428.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境外游客109.91万人次,增长12.8%;国内游客319.06万人次,增长11.8%。

各酒店、景点和旅行社经营状况基本良好。全年酒店业营业收入总额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客房收入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餐饮收入3.29亿元,比上年减少10.2%。酒店平均开房率66.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369.1万人次,增长7.3%,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减少24.6%。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58.4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4.9%,实现营业收入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年旅游业总收入7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国内旅游收入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九、科技与教育

科教兴市取得新成就。积极创建广东现代化科技示范市。建设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设立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大幅增加科技三项经费,为科技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贷款贴息支持。出台《珠海市科技创业投资暂行规定》,吸引风险资本进入。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1年,全市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星火计划;3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21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全市新增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家,总数达到67家。一批企业孵化器加紧建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5亿元,增长16.3%,占工业总产值的25.8%。

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组建市信息产业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接入宽带网络的信息化小区150多个。积极推动政府上网,成为全省社保信息化综合试点城市,海关"电子口岸"开通,教育信息网"校校通"建成启用。

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初步形成规模。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办学规模扩大,全市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达1.2万人。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投入运作,清华科技园(珠海)、北京大学教育科学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园动工兴建,吸引了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前来办学或创办产学研项目,遵义医学院、省科技干部学院珠海校区落户金湾区。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爱立信在南方软件园建立"移动世界开放实验室"。留学生创业园首期开园,21家留学生创办的企业开始运作。

基础教育又有新发展。完成全市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启动打造"名师名校"工程,市二中等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取得较大进展。加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中小学校长。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在斗门区和金湾区兴建了四所规范化小学。规范民办学校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各学科平均分数居全省第二,高考录取率达82.5%。2001-2002学年初,全市共有普通中学53所,占地面积247.69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6.0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55万人,教职工4527人,学校藏书88.18万册。其中,普通高中18所,在校学生1.22万人;普通初中35所,在校学生4.33万人。共有小学192所,占地面积199.88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1.42万平方米,学校藏书158.03万册,在校学生10.4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97.7%,初中毕业升学率89.3%,高中毕业升学率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