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统计局 2003年2月27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都市面貌优美,城市综合实力增强,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8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34.82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85.72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为0.8∶55.2∶4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030元,增长6.5%。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4723元,提高6.5%。按现行汇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0.5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61美元。 市场价格总体上略有上升。2002年深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服务项目上涨6.5%。在抽样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中,食品类上涨0.5%,其中粮食下降4.5%,肉禽及制品上涨1.0%,鲜菜下降7.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5.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1%;居住类上涨2.4%。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总水平上涨0.4%。其中,商品房上涨0.6%,私房(二手楼房)下降0.3%。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总水平上涨0.2%。其中,住宅下降0.3%,高标准写字楼上涨0.1%,普通办公用房下降0.3%,商业用房上涨0.1%,厂房仓库用房上涨1.6%。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2%。 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59.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40万人,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00万人,增长14.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30万人,增长8.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4.90万人,增长7.7%。三次产业劳动结构为1.1∶55.8∶43.1。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保障城市居民充分就业。全市共有9843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失业员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和医疗保险投保率达10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进展缓慢;电子信息业技术开发、产品更新的压力增大;常住人口增长较快。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34.07亿元(现行价格),比上年增长3.8%。农村经济总收入133.40亿元,增长6.6%。鲜活产品出口额12.97亿港元,增长2.0%。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的80%来自乡镇企业。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363.30亿元,营业收入307.90亿元,利润总额43.30亿元,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31.10亿美元,职工人数143.80万人。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5.91万亩,比上年减少13.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0.70万亩,减少12.5%;产量0.31万吨,减少22.5%。蔬菜播种面积15.81万亩,减少5.9%;产量21.79万吨,增长11.9%。水果种植面积19.10万亩,减少8.7%;产量3.55万吨,增长43.1%。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4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19.5万株,育中幼林2.72万亩,四旁植树88.51万株。 水产品养殖总面积9.31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6.59万亩,淡水养殖面积2.7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41万吨,比上年减少2.6%。其中,海产品5.48万吨,减3.2%;淡水产品0.93万吨,增长1.1%。海洋捕捞产量2.25万吨,减少5.5%。 农业机械总动力4429.40万瓦特,比上年减少667.60万瓦特。农村用电量53.13亿千瓦小时,增长1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3%。2002年世界经济初步回升为外向程度较高的深圳工业带来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工业生产进入第四季度出现加速增长趋势。出口导向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在高位运行,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 2002年,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不变价格工业总产值42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完成现行价格工业总产值3571.26亿元,其中,国有企业总产值54.29亿元,增长21.4%;集体企业12.39亿元,下降21.8%;股份合作企业3.95亿元,增长19.9%;股份制企业621.04亿元,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849.19亿元,增长27.8%。全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2351.39亿元,轻工业总产值1219.87亿元,分别增长23.1%和26.5%。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549.20亿元,增长15.2%。工业产品销售率99.4%。 在工业总产值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2011.90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0.9%提高到56.3%。出口产品产值2177.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1.0%,提高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709.92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954.48亿元,增长34.6%,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55.8%。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9881元,提高14.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1.4%,提高12.3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62.54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2002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4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86.11亿元,增长0.6%;更新改造投资38.51亿元,增长13.6%;房地产开发投资355.44亿元,增长17.4%。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基本建设完成工业投资10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为36.9%,提高7.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9.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32.26亿元,下降15.2%。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投资7.88亿元,下降3.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1.59亿元,下降62.1%。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完成投资16.47亿元,增长13.7%。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9.00亿元,下降9.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6%。其中,竣工项目10项,完成投资22.90亿元。主要竣工项目有宝安区体育馆、市游泳跳水馆、城市广场、天时达双频手机、GSM/CDMA数字移动电话研发生产、冠日智能公用电话系统等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