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广州市统计局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有新发展。全年共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37项,其中已投产应用130项。科技队伍有所壮大。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4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全市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571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85万人。

技术市场成交额快速增长。全年登记的技术合同3051项、合同金额5.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2%和45.2%。全市受理专利申请2931件,批准授权专利1906件。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26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30亿元。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发展。全市高等院校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3个,招收研究生2921人,在校研究生752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7.7%和17.7%;普通高校27所,成人高校32所;全年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3.44万人,在校生达到10.8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5.9%。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到20.86万人,增长4.9%。成人中等学校培训学生7.04万人。

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继续提高。全市初中在校学生30.47万人,比上年增长5.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8.65%;小学在校学生73.34万人,比上年增长1.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个,群众文化馆、艺术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间,博物馆23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5座。广播覆盖人口率99.63%,电视覆盖人口率99.21%。全年发行各种新影片114部,有部分创作作品或出版物,在全国、全省获奖。

卫生事业稳步前进。全市共有各级卫生医疗机构2013个,比上年增加24个;医疗病床3.53万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41万人,其中医生2.28万人。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夺得6个世界冠军、8个亚洲冠军、27个全国冠军。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活动更加活跃,有97.35%的在校学生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1个,总投资5482万元。建立定期公布城市环境污染指数制度。市区共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覆盖面积266.75平方千米;环境噪声达标区19个,覆盖面积191.1平方千米。“三废”处理能力有所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05%、93.23%和83.31%。绿化建设有新的进展。通过建设各类公园,扩大公共绿地面积,全年共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50公顷,新增公园8个。1998年,广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3234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1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3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8.08%。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674.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0.10‰,死亡率6.11‰。人口自然增长率3.99‰,比上年下降1.98个千分点。

劳动力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从业人员444.0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占21.04%,第二产业占38.34%,第三产业占40.62%。年末职工总人数196.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30万人;全市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63.34万人,比上年增加5.58万人,增长9.6%。

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256元,比上年增长7.8%,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0.3%。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有所下降,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9.1%下降为44.7%;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的支出明显增加,分别比上年增长55.8%、34.7%和34.1%。大屏幕彩电、家用电脑、组合音响、影碟机等新一代耐用消费品已不断进入居民家庭。年末,摩托车平均约四户拥有一辆,家用电脑平均约三户拥有一台,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家电产品每百户拥有量已接近或超过100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629元,比上年增长1.50%,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3.56%。

全市职工工资总额282.55亿元,比上年增长8.0%。职工年平均工资14325元,增长9.2%,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1.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上年的10.79平方米提高到本年的1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32.21平方米提高到本年的35.73平方米。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增幅有所下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亏损有所增加;金融风险和隐患不同程度存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艰巨;职工下岗和再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等。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有一部分是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的产值和增加值指标绝对数和劳动生产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则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