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保险市场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9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19亿元,增长3.4%;人身险保费收入71.68亿元,增长28.0%。至年末止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142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代表处达10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用于科技经费支出达115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达45亿元,增长19.7%。工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共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86项,其中已投产应用161项。全市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2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万人。 技术市场成交活跃。全年登记的技术合同金额45.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全市受理专利申请6288件,批准授权3656件,分别增长25.8%和9.6%。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进一步发展。继续实施高标准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2年,全市共有小学1566所,在校学生81.66万人,比上年增长3.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6.76%。普通中学425所,在校学生48.15万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35.87万人,增长2.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2.6%;高中在校学生12.28万人,增长14.8%。 高等教育加快发展。2002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9所,招收本、专科学生10.82万人,在校学生达到29.9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7%和22.2%。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0个,招收研究生8245人,在学研究生2.0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5%和19.0%。 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9所,在校学生达到21.59万人。成人高等学校25所,在校学生达到18.38万人,比上年增长18.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出版社18家。全市现有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9.78%,电视人口覆盖率99.52%。全年发行各种新影片95部。全年出版各类杂志1.99亿册,比上年下降4.5%;报纸28.31亿份,图书2.89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8.8%。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至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3253个,其中医院198个。医疗病床4.04万张,其中医院病床3.54万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4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2.21万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全年举办区县级以上运动会287次,比上年增长14.8%,参加的运动员达43万人次。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7.61%。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保持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用于城市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未包括城市维护费)达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城市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城市道路面积达6193.9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城市供水、供电、供气能力不断增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512.9万立方米/日,增长4.9%;供电量达255.64亿千瓦•时,增长13.9%;煤气销售量达1.66亿立方米,增长14.6%。 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逐年有所提高。城市绿化工作从以美化城市为主转向致力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2002年,全年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比率达90.4%。市区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4个,覆盖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23个,覆盖率达81.41%。全市废水、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广东省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提高。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5.02%,比上年提高3.82个百分点。汽车尾气达标率达82.23%,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继续扩大。全年共新增公共绿地面积960公顷,新增公园32个。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10.81万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60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十区口径)9.5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十区口径)为31.40%。2002年,广州被授予“2002年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720.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2万人。其中常住户口人数717.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8.64‰,人口自然增长率3.1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2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44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广州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5104元,比上年增长13.4%。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原口径计算为15117元,按新口径计算为13380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5%。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857元,增长6.4%,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4%。1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132.80亿元,比年初增长20.5%。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促进了消费层次和结构的提升。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按原口径计算为11508元,按新口径计算为10672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3%,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5.8%。恩格尔系数为38.1%;交通与通讯类支出1186元,占消费性支出的10.3%;医疗保健类支出593元,增长10.5%;居住类支出981元,增长17.1%;娱乐教育文化类支出1751元,增长19.6%。电脑、背投彩电、数码相机、移动电话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部分文化、体育用品较为热销。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转型,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目前,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达31.4%。 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60.7台、空调器162.3台、家用电冰箱101台、家用洗衣机99台、组合音响58套、家用电脑65台、固定电话102部、移动电话162部。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4台、空调器29台、家用电冰箱63台、家用洗衣机66台、摩托车113辆、淋浴热水器69台、固定电话机86部、移动电话88部。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上年末的13.87平方米提高到本年末的15.5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末的30.43平方米提高到本年末的31.42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的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则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