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跃上新的台阶。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001.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保持了“九五”时期以来年均经济增长13%左右的增速,广州已成为国内GDP总量超3000亿元的三大城市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19万元,增长11.7%,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突破50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8.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31.09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68.55亿元,增长14.1%。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41.89∶54.49调整为3.40∶41.01∶55.59。 价格总水平微幅下降。2002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7.6%,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4%,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3.1%,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5%。在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除烟酒用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上升0.5%和0.1%外,其余类别价格均下降。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6.9%,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1%。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9%。房地产销售价格总指数为99.6%,房地产租赁价格总指数为102%。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12.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51.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4万人。年末职工总人数177.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6万人;全市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0.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2万人。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4.85万人就业,年末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6%。 二、农业 农业生产有较大增长。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75.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广州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牛奶、渔业等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生产。花卉、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增加,分别比上年增长30.4%、3.2%和2.7%。水果大丰收,总产量达47.37万吨,增长35.6%。其中,荔枝、龙眼总产量分别达9.57万吨和3.8万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蔬菜产量保持较好增长势头,达345.15万吨,增长5.0%。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生猪出栏量达196.7万头,增长1.9%。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水产品产量达34.53万吨,增长3.0%。城市生态林业建设有新的进展。至2002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至2002年末,全市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40万亩。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54.79万亩。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897.37亿元,比上年增长6.2%;乡镇企业总产值1862.56亿元,增长8.0%(现价增速)。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广州市工业呈现增速加快、结构优化、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6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工业总产值3786.08亿元,增长14.9%。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4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轻工业总产值2036.42亿元,增长10.8%;重工业总产值1749.66亿元,增长20.9%;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快10.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55.6∶44.4变为53.79∶46.21。在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完成671.10亿元,增长28.4%;“三资”企业2139.15亿元,增长15.0%;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97.79亿元,增长12.2%;大中型企业1887.05亿元,增长17.3%;市属企业工业总产值3407.25亿元,增长15.3%。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2002年,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95.91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0%。开发区、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产业园等成为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移动电话机增长3.99倍、光通讯设备增长99.1%、家用电冰箱增长64.8%、计算机增长62.1%、房间空气调节器增长42.7%、汽车仪表增长41.3%、汽车生产增长40.3%、升降移动机械增长35.3%、塑料制品增长30.5%、化妆品增长26.0%、摩托车增长22.7%、家具增长18.0%、中成药增长17.2%、软饮料增长12.1%、服装增长10.6%。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市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企业亏损面缩小,亏损总额下降。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20个和1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4.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07亿元,增长35.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面为19.7%,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亏损额为28.72亿元,比上年下降15.1%。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3.38亿元,比上年增长7.2%;建筑安装工作量615.46亿元,增长7.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1.49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2.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达279.48亿元,下降12.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7.9%;更新改造投资达182.58亿元,增长4.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8.2%;房地产开发投资达424.19亿元,增长9.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2.4%,是支撑投资稳步增长的重要力量。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达400.89亿元,增长33.8%。 商品房销售形势较好,是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2002年,全市商品房预售面积为601.92万平方米,预售合同金额为253.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10.6%。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面积为666.15万平方米,实际销售(交楼)合同金额为274.61亿元,分别增长20.1%和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