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娄底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1.68亿元,增长31.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0.21亿元,增长33.8%,邮政业务总量1.47亿元,增长3.5%。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6.18万户,减少1.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4.3万户,新增8.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4.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8.9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2.11万户,净增3.68万户。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6.96亿元,较年初增加102.9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337.74亿元,较年初增加63.4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4.55亿元,较年初增加55.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1.48亿元,较年初增加14.14亿元;中长期贷款94.18亿元,比年初增加18.8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18.35亿元,现金支出1432.86亿元,金融机构货币净投放14.51亿元,增长16.0%。人民币消费贷款10.71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7.82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保费收入14.01亿元,增长5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2 亿元,增长22.6%;寿险保费收入10.62亿元,增长64.7%;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收入0.37亿元,下降1.1%。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4.04亿元,增长13.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52亿元,增长54.7%;寿险赔款给付1.83亿元,下降2.5%,健康险和意外险赔款和给付支出0.1亿元,下降20.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加强。2008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7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立项4项,省科技厅立项32项。天源高科“湖南黑猪良种繁育与推广”、“猪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创新优势性精品系培育”分别被列为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和863计划项目,中马科技“特色中药材新产品产业化开发与示范”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可控形态和粒径氧化亚钴及系列电池新材料”等2个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年共编制科技计划项目二批,累计立项174项,投入经费550万元。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36.53亿元,增长34.3%。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88件,增长17.2%;专利授权264件。农村科技合作社继续在全市大力推广,科技信息“户”联网建成投入使用,星火科技“12396”专用服务电话开通运行。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94%。全市共有幼儿园178所,在园幼儿5.35万人;小学987所,在校学生30.97万人;普通中学280所,在校学生23.9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4所,在校学生4.81万人;普通高校3所,招生0.91万人,在校学生2.62万人,毕业0.73万人。全市基础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20.79%,连续6年居全省前列。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艺赛事喜报连连,在全省少儿蒲公英音乐舞蹈大赛中,娄底市获得了4个金奖;在全省“湘人湘歌”大赛中,获得2银1铜。专业艺术不断创新,与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村官是个堂客们》是娄底市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全面普及广场文化,年内娄底城区与五县市区分别举办广场文化活动23场和86场,观众达140多万人次。文化下乡稳步推进,全市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4万场,送戏下乡600多场;全市新建农家书屋337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积极推进,7个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新化山歌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组织全市首届文化产业招商活动,签约项目 8个,签约金额1.75亿元。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2%;有线电视用户14.94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662个,增长59.2%;拥有床位总数8172张,增长15.2%;卫生技术人员11918人,增长11.2%。其中乡镇卫生院92个,床位3014张,卫生技术人员4480人。在全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606人,注册护士3082人。5个县市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人数280.8万人,参合率达87.32%。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11个,体育馆8座,注册运动员 395人。2008年,娄底市体育事业成效显著,在湖南省第七界老年人运动会上娄底市老年人体育代表团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在全省第三届大众体育运动会上娄底市共获得金牌8枚、银牌25枚、铜牌25枚,获团体总分583分,名列全省第五;获全国举重比赛金牌4枚,参加湖南青少年运动会比赛,获得22枚金牌。全市参加全面健身运动的市民达200万人,开展项目20项。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4.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4.4%;4个县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1个县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比上年同期削减率达5.5%;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全市城市人均绿地面积7.36平方米。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8千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3.6千公顷,完成人工造林6.7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5.4%。全市城市年末全市有22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1.72万公顷,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即大熊山自然保护区,面积7.6千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数为41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6.82万人,乡村人口271.5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5‰;死亡率为4.8‰;自然增长率为6.7‰。常住人口为392.19万人。全市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300.78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39.48万元。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2920元,增长10.7%。其中人均工薪收入8475元,增长7.8%;经营净收入1215元,增长19.5%;转移性收入2752元,增长7.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36元,增长14.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2%。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881元,增长40.8%;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6.14:1缩小为 5.3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92元,增长14.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663元,增长13.4%;家庭经营收入1319元,增长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