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娄底市统计局

湖南省统计局

2009-03-16

2008年,是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突出成效的一年。面对年初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矢志践行 “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全市经济逆势上扬,赢得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28.40亿元,增长11.0%,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25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66.23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165.92亿元,增长10.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3509元,增长10.3%。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40.07亿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33亿元,增长17.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2:50.4:31.2,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点。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全市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升了2.6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5.2%,上升13.7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势强劲,全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71.55亿元,增长33.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5.5%。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全年共完成增加值231.76亿元,增长13.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3.9%,比2007年上升0.9个百分点。

人居环境日益改善。2008年,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大了污染物减排力度。娄底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与垃圾中转站先后竣工投入使用,4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涟水河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推进,资江冷水江段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娄底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1%和36.7%,娄底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7平方米。娄底在相继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十大宜居城市的基础上,又入选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

和谐社会稳步推进。2008年,全市为民办实事28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和谐社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除率100%,免杂费学生9.12万人,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49所。全市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43万人,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628户,实现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0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展开,全市参保人数34.3万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面继续扩大,参保人数达267万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0所;新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0所;解决农村14.3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6023口;新建乡到村水泥路1221公里;新增通电话自然村67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20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230个;解决农村电视盲区人员看电视5.79万人;重建、改造行政村配电网130个。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新建经济适用房5.23万平方米,新建(筹建)城镇廉租住房15.29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安居房500户。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进入全省一类行列。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34起,同比下降47.5%;死亡210人,同比下降13.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4人,下降25.9%;百万吨煤死亡人数6.17人,增长6.4%;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4.58人,下降32.6%。

物价涨幅得到较好控制。2008年,因政府调控措施得当,全市物价从上半年的逐月攀升转为逐月下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7.2%,其月涨幅由6月的108.1%的高位回落到12月的103.1%。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9.3%,比全年最高峰1-8月回落了2.1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构成中,食品类为115.4%,烟酒类100.0%,衣着类99.4%,家庭设备用品类102.0%,医疗保健类101.7%,交通和通讯工具类10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4%,居住类110.7%。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从沿海向内地扩散,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农业抗灾避灾机制还不健全,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城乡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6.95亿元,增长5.7%,其中,种植业产值48.12亿元,增长4.4%;畜牧业产值100.61亿元,增长6.5%;渔业产值5.05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2.31亿元,增长2.8%。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41.34千公顷,增长2.9%,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为115.07千公顷,增长10.4%;蔬菜种植面积26.58千公顷,增长5.0%;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09千公顷,增长29.1%。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粮食总产量达152.44万吨,增长3.5%,其中稻谷产量126.1万吨,增长2.6%;出栏生猪481.27万头、牛12.52万头、羊23.61万只,分别增长6.5%、9.2%、5.9%;出笼家禽1551万只,增长5.7%;出产水产品5.88万吨,增长6.1%。

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6.25亿元,增长5.7%,比“十五”时期的平均增速高2.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生猪和草食动物、优质米、中药材、果蔬、楠竹五大产业不断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农村各类开发大户达5.02万户,新增2170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60家,新增115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9.64亿元,增长19.5%。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化县的“东岭田鱼”被评为省著名商标,涟源市的“中药老山鸡”等6个产品获中国·湖南第十届(国际)农博会金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50个,合作组织发展成员9.46万户。休闲旅游农业蓬勃发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95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增长16.7%。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新提升,2008年,全市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开展了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动物检疫力度,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兽药、饲料抽检合格率均达96%。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财政支农力度加大,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村级活动场所、农村安居房、安全饮水、沼气池建设等工程,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8年,全市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06万处,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1.74亿元。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共培训农民26.51万人次,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规模达到108.2万人;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力度加大,仅市农发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就达4亿多元。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有了新起色,78个省级示范村初步建立了以种养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示范村已硬化公路298公里,清洁卫生水饮用率达95%,自来水入户率达69.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4.54万千瓦,增长6.6%。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亿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38万,帮助2.86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在整村推进村中,65%的村硬化了公路、60%的村架通了自来水、90%的村完成了农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