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娄底市统计局

保险、证券业发展势头不减。保险业保险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险种更加丰富。2004年,全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5.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财产险收入1.14亿元,增长17.3%,人身险收入4.67亿元,增长24.7%。保险机构累计赔款、给付1.31亿元,增长21.5%。较好地发挥了灾害事故"减震器"的作用。证券业有较快发展。泰阳证券公司娄底营业部全年股票、基金、债券成交量39亿元,日平均成交量1477万元,比上年日均成交量增加310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56个,其中31个列入国家、省级计划。涟源市的"水稻丰产工程"列入"十五"国家重大专项计划,涟钢的"CPS产品表面质量研究"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成为全省24个重大专项计划之一,改写了我市多年来在全省重要科技计划中榜上无名的历史。同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全市累计申请专利194件,同比增长30%,在全省位居第五。锡矿山的"锑白新工艺新型炉研究"等3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农科所的"10%抛秧灵研制应用"、市气象局的"中药材农业气候生态及产业化研究"等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省获奖项目达到五年来的最好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倍,上缴税金2.78亿元,增长1.9倍,实现利润3.9亿元,增长2.9倍。由省科技厅授牌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3家,比上年增加4家。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高等教育发展更是取得突破。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全年招生5324人,比上年增长30%,在校学生达11537人,增长39.1%。娄底师专成功升办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与上年持平,小学生升初中的比率达99.6%,提高0.9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25%,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1%,分别比上年降低0.05和1.2个百分点。由于中小学学龄人口逐年减少,中小学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呈下降趋势。2004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316所,减少2所,招生10.76万人,减少11.9%,在校学生33.5万人,减少2.4%;普通小学1210所,比上年减少133所,招生5.19万人,与上年持平,在校学生30.25万人,减少6.9%。

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市拥有中等职业学校43所,增加1所,招生2.41万人,增长11.1%,在校学生3.75万人,与上年持平;拥有高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招生1600人,增长30%。拥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42个,增加5个,在校学生4.84万人,增长4.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艺术喜获丰收,"三湘群星奖"和"三湘蒲公英奖"共获5金3银,总分与长沙、岳阳并列第一,并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四个组织奖的市州;在全省选拔参加全国群星奖决赛的17件作品中,我市2件作品获奖;"芙蓉奖"和参加全国群星奖决赛的作品实现零的突破。广场文化精彩纷呈,全市共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90次,观众达60万人次。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有力,网吧专项整治、"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工作成效显著。文化产业跃上新台阶,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馆藏图书73.7万册。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3.9%;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9%;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3.2万户。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8个,卫生机构床位7415张,卫生技术人员13324人,其中执业医生和助理医师4845人,注册护士2832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妇幼卫生机构6个;乡镇街道卫生院11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拥有床位1788张。除乡镇卫生院机构和床位数略有减少外,其他卫生机构、床位、人员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市卫生领域加强了公共卫生项目建设,5个疾控中心、5个传染病区建设项目、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均已竣工。加强了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和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金牌1枚;参加国家级运动会获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1枚;参加省级运动会获金牌44枚,银牌63枚,铜牌47枚。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全市群众体育社团达到15个,比上年增加2个。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合格率为99.0%,其中优秀率30%,良好率84%。

十、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40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9.54万人,占总人口的29.5%,乡村人口285.56万人,占总人口的70.5%;男性人口211.19万人,女性人口193.9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8.9:100;全市人口出生率12.8‰,死亡率6.8‰,自然增长率6.0‰。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治理了一大批污染源;启动环保污染治理资金1500万元投入12个污染治理项目。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50余次,检查企业400余家,检查环保设施600余套。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生态敏感区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查处力度,共检查大小企业218家,取缔不法矿业单位73家,限期整改16家。开展综合整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5个;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51.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40.8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工业废气处理率6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1%,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在岗职工工资大幅增长。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21.83万人,比上年减少2.4%;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8.41亿元,增长16.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3010元,增长18.3%。年末离岗职工达5.99万人,接近在岗职工的三分之一。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0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958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84元,增长16.3%,其中工资性收入1037元,增长7.1%,家庭经营收入1025元,增长2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元,增长16.2%。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发生新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96元,增长11.2%。其中交通和通信支出533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17元,分别增长16.7%和4.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9%;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5.6台,空调器54.5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7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68元,增长11.6%,其中衣着支出80元,交通通信支出100元,分别增长10.8%和5.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8.3%;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39台,电话机42台,移动电话18台;人均住房面积31.5平方米,减少0.7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泥土住房占91.9%,上升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