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学作品《“梅山蛮”民族史略考》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创作歌曲《熊山恋》获全国主旋律歌曲征集优胜奖,组织举办的《环保世纪行,情系中华》书法美术摄影大展获文化部优秀奖,舞蹈《飞雪迎春》等六个节目获三湘蒲公英银奖和铜奖。年末全市县以上广播电视台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84个,有线电视用户12.83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63.9%,电视人口覆盖率91.1%。拥有文物保护机构6个,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93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馆藏图书71.3万册。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取得新成就。2002年,全市卫生领域切实优化环境,加强行风管理,加大医疗市场整顿力度,在疾病防治、农林卫生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及医疗质量管理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医疗卫生机构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68个,卫生技术人员12522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8526张,比上年增加395张。病床使用率为53.6%。全年诊疗人次数687.68万人次,进行健康检查人数达15.31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2002年,我市专业运动员参加国家级运动会获银牌2枚,参加省级运动会获金牌24.5枚,银牌28枚,铜牌26枚。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参加国家级群众性运动会获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7枚,参加省级运动会获金牌7枚,银牌4枚,铜牌12枚。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全部人口的32.0%,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合格率为98.0%,其中良好率34.0%,优秀率20.0%。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02.16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28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06.49万人,乡村人口295.6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27‰,死亡率6.08‰,自然增长率为5.19‰。 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002年,娄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城区道路建设有了质的提升,市区亮化工程大为改观,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据环保部门统计,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控制面积27.5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1%,工业废气处理率为6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5.2%。 十二、人民生活 职工人数减少,工资增长。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人数23.03万人,比上年减少2.3%,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48亿元,增长9.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026元,增长12.1%。年末离岗职工人数达7.93万人,比上年增加1032人,增长1.3%.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0元,增长6.0%,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3951.1元,增长5.4%,经营净收入241.2元,下降4.7%,转移性收入1678.8元,增长36.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37.6元,剔除物价因素,实际下降4.4%。消费支出结构趋向合理,其中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为472.9、464.6、416.0和676.7元,分别增长19.9%、26.8%、35.4%和2.6%,食品支出为1566.7元,下降15.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3%,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18元,比上年增加57元,增长3.2%,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7元,比上年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3元,增长3.5%,其中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支出分别为94.1、73.7和229.7元,分别增长4.3%、30.5%和9.2%;食品支出880.4元,下降0.9%。农村居民恩尔格系数为54.2%,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1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88.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