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娄底市统计局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0.72亿元,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93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75.47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75.32亿元,增长1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756元,比上年增加248元。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39.6:39.5,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1个百分点。

推进“三化”建设取得成效。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增加,新增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2家,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市内重点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机制有所创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得到快速推广。全部工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1.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100.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94.1%,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涟钢超薄板工程被列为全省推进工业化进程十大标志性工程之首。全市小城镇发展到57个,城市化水平为26.5%,比上年高1.2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2002年,全市治理经济环境工作逐步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初见成效。全年查处“四乱”案件928起,查处各类制假售假案件2147起;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了市政服务中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62项;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在经济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硬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较大缓解,娄涟公路、潭邵高速的竣工通车,结束了我市“内无好路,外无出路”的局面,城市品位有了质的提升。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1亿元,增长14.6%,一般预算收入加“两税”返回及上级补助收入总计18.04亿元,增长12.3%。完成一般预算支出17.31亿元,增长19.0%,一般预算支出加上解支出总计17.96亿元,增长18.5%,全年财政收支相抵,略有结余。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全省比仍然偏低,困难企业,下岗职工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39亿元,增长0.2%。主要农产品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43.81万吨,减少4.8%;棉花711吨,减少5.8%;油料2.98万吨,减少8.7%;烤烟1458吨,减少17.3%;茶叶5845吨,减少9.2%;糖料7115吨,增长11.7%;水果13.07万吨,增长6.1%;出栏肉猪406.19万头,减少1.7%;出栏牛8.23万头,增长0.7%;出栏羊15.17万只,增长1.8%;水产品产量5.12万吨,增长4.0%。全年人工造林12.2千公顷,增长2.9倍,其中退耕还林6.03千公顷,增长8.6倍。

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66.7千公顷,比上年调减4.75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7.54千公顷;优质稻播种面积35.93千公顷,增加0.8千公顷。经济作物中,棉花、油料种植面积为0.6千公顷和18.6千公顷,分别减少5.9%和4.3%;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41千公顷,增长53.3%,蔬菜和果瓜种植面积23.55千公顷和5.01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4.8%。牲猪生产稳中略降,但草食动物、家禽和名优特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54.2%,与上年同期持平。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48亿元,劳动工日3720个,完成土石方2675万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平方公里。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9.28万千瓦,增长8.4%。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年内新建农户沼气池3408个,推广污水净化沼气池37处,全市沼气池数量已达1.84万个,太阳能利用等生态能源开发也正在快速推广。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39万元,信贷扶贫资金7390万元,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帮助农民办实事筹措扶贫资金3201万元,全市贫困人口由上年的38.1万人减少到35.8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51.2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59.30亿元,增长9.2%,增幅比上年高4.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44亿元,增长12.2%,比上年高4.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9.37亿元,增长14.0%;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4.52亿元,增长14.6%。集体工业增加值3.02亿元,下降14.0%。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6.25亿元,增长13.5%,拉动规模工业生产增长9.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0.2%。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各月产销率保持在97%以上,全年达到100.0%。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0亿元,增长25.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10亿元,增长27.3%。亏损企业亏损额1.13亿元,减少5.0%,企业亏损面为34.6%,比上年下降9.9个百分点,综合效益指数为94.7%,上升3.5个百分点。

工业技改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取得成效。2002年,全市工业完成技改投资14.40亿元,比上年增长86.0%,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4.76亿元,新产品值率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水泥220.00万吨,增长11.9%;生铁242.03万吨,增长23.3%;成品钢材212.42万吨,增长16.0%;十种有色金属5.61万吨,增长10.1%;发电量28.40亿千瓦时,与上年持平;农药721吨,下降19.3%;化肥17.76万吨,增长13.6%.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6.17亿元,增长11.0%。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81万元,税金总额4561万元。施工单位工程个数801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2.0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4.8万平方米,其中优良工程面积27.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2002年,在重点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举扭转了上年下滑的局面,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全社会固定总产投资47.64亿元,增长24.4%,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29.76亿元,增长39.2%,城乡集体经济完成投资4.01亿元,增长7.4%,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3.87亿元,增长5.1%。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11.89亿元,增长22.0%;更新改造投资15.69亿元,增长60.0%。房地产开发投资2.01亿元,增长30.7%。地方项目投资22.60亿元,增长45.1%;中央项目投资5.85亿元,增长1.0%。年内新开工项目235个,增长19.9%;竣工项目176个,与上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