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娄底市统计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日趋繁荣。2001年,娄底广播电视中心与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娄底电广宽带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经营娄底城区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广播电视台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79个,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80.5%和92%。我市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梅山行》获全国电视专题片一等奖,并在凤凰卫视台、欧洲台播出;广播通讯《三十年未了情》获首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文艺创作活动比较活跃,水彩画《三寸金莲.中国女足》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市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型文艺晚会11台次,合唱晚会4台次,图片展览4次。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机构26个,从业人员413人,其中,艺术机构5个,群众文化机构6个,文物机构6个,其他文化机构14个,《娄底日报》期发行量3.1万份。《娄底日报》为配合学习江主席“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开辟“以德治国论坛”专栏,共刊发26期、52篇文章,汇编成《以德治国方略论》专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在改革中不断进步。2001年,全市推行了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了药品集中采购的力度,实施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启动了“病人选择医生”工作,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医疗卫生机构基本稳定,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63个,其中,诊所、保健所、医务室492个,医疗病床8131张,卫生技术人员14838人。全市共有医院54所(不含卫生院),病床5558张,卫生技术人员8462人。乡镇卫生院21个,村级医疗点3350个,设置医疗点的行政村占总数的98.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766人,减少23人;农村接生员2345人,与上年持平。

体育取得较好成绩。2001年,我市动员员参加国家级运动会获金牌1枚,铜牌1枚;参加省级运动会获金牌30枚,银牌21枚,铜牌22枚。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99.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03万人,农业人口319.85万人。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1‰,回升了1.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9‰;自然增长率为6.2‰,回升了0.7个千分点。计划内生育率90.0%。

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001年,加大了娄底森林城、娄底园林城市建设的力度,投资18万元解决了娄星公园污水处理问题,顺利淘汰了娄底城区“叭叭车”,推进了机动车尾气检测工作,城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据环保部门统计,至年底,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嗓声达标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8.9%,工业废气处理率为96.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9.4%,比上年分别提高0.1、0.1和0.2个百分点。

十二、人民生活

职工工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末全市在岗职工总人数23.57万人,比上年减少6.4%。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941元,增长15.8%。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3元,增长11.6%,由于物价总水平基本持平,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也是11.6%。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支出6188元,增长22.1%。城市居民的消费正明显地向住、行、通信、教育、旅游等新的增长点转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660元,增长11.9%。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旅游消费、教育消费及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分别为39.9%、45.3%、50.8%和25.8%。

农民收入略有增长。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3元,增加52元,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1979元,增加56元,增长2.9%。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888元,增加57元;家族经营的第一产业净收入892元,增加18元;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净收入121元,减少35元;转移性和财产性净收入51元,增加14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758元,增加82元,增长4.9%。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8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6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87.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