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综合实力的增强,是经济发展加快的表现。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1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08元,增长7.7%。三次产业构成为22.2:39.4:38.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止跌转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指数为100%;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1.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6.0%。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下降2.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8%,衣着价格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8.1%,其中教育上涨12.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0.04%,与上年相比,略有上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99.6%,下降0.4%。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4亿元,增长6.1%;其中工商税收3.73亿元,增长4.7%。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38亿元,增长26.0%。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供给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经济自主增长内在动力不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12亿元,增长0.5%。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51万吨,减少3.7%;棉花755吨,增加17.1%;油料32629吨,减少5.9%;烤烟1665吨,增加15.5%;茶叶5964吨,减少5.3%;水果123176吨,增长4.2%。出栏肉猪413.07万头,增长0.2%;出栏牛8.17万头,增长2.9%;出栏羊14.9万只,减少3.4%;水产品产量4.93万吨,增长2.5%。全年人工造林3.09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63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3.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的新突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200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1.45千公顷,比上年调减5.56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3.13千公顷;优质稻面积35.13千公顷,增加7.24千公顷。经济作物中,以药材为重点的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全年药材种植面积4.18千公顷,增长31.9%,药材亩平收入达3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棉花种植面积0.68千公顷,增长23.6%;蔬菜和果用瓜面积为22.16千公顷和4.78千公顷,分别增长7.5%和6.0%。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其中稻田养殖56万亩,增长21.7%;养殖中华绒毛蟹、青虾等名特优水产品1.1万亩,增长20%。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年加工产值1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81家,比上年增加28家,实现加工产值10.5亿元,增长25%。全市新增各类一体化经营组织23个,连接农户5.2万户,连接基地7.5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43亿元,劳动工日3826万个,完成土石方2860万方,夺取了全省水利建设芙蓉杯竞赛“三连冠”。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8.47万千瓦,增长14.5%。 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进展顺利,2001年,全市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5000万元,新增财政扶贫资金1016万元,在继续抓好新化主战场的基础上,加大了面上扶贫的力度,使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元,比上年增加75元。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继1997年娄星区实现小康区之后,2001年双峰县、冷水江市先后通过省监测验收,达到小康标准。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大幅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61.24亿元,增长9.2%,增幅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2亿元,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6.30亿元,增长7.8%;重工业产值88.89亿元,增长12.6%。国有工业产值72.28亿元,增长15.4%;集体工业产值11.34亿元,减少7.4%;股份合作制工业产值0.83亿元,增长15.6%;股份制工业产值6.61亿元,增长26.7%。规模以上工业各月产销率保持在99%以上,产销衔接较好。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80亿元,比上年增长51.5%;亏损企业亏损额1.14亿元,下降21.2%;企业亏损面为43.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综合效益指数为85.2%,上升6.6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通过技术改造投资,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如涟钢转炉设备改造、冷钢的连铸连轧炼钢配套技改、锡矿山的锑品深加工生产线、冷水江制药厂的肝复乐填平补齐工程等等,这批重点项目的达产达效,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加大了关闭“五小”的力度,全市共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904处,关闭小轧钢企业14户,小水泥6户,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假活动,端掉了一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窝点,市场经济秩序有所好转。全市的主要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250.44万吨,增长10.1%;生铁196.31万吨,增长18.0%;成品钢材183.19万吨,增长22.8%;水泥197.09万吨,增长1.8%;十种有色金属5.09万吨,增长14.7%;发电量28.54亿千瓦小时,增长3.7%;化学农药893吨,增长2.95倍。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2001年,娄底纺织厂等3户企业置换了国有身份,双峰水泥二厂等4户企业置换了职工身份,市铁合金厂、双峰氮肥厂等31户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涟邵矿务局的“四矿四厂”依法平稳破产,八一机械厂顺利进入破产程序。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日趋灵活,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实现双赢。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3.10亿元,增长14.9%。四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00万元,增长98.9%;税金总额4711万元,增长16.3%。施工单位工程个数816个,减少20.7%,其中投标承包386个,减少23.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4.7万平方米,增长6.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1.0万平方米,增长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