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怀化市统计局

怀化市统计局

(2009年2月28日)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沉着应对严重冰冻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市庆十周年重大契机,紧紧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引领、交通先行、兴工活商、富民强市”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在较为复杂的大环境下逆势上行,赢得了经济实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可喜局面。

一、综合

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03.69亿元,增长13%,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为1988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3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85.42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209.89亿元,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0950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1.5:36.8:41.7。

城市面貌呈现新变化。市本级投入财政性资金17亿元,建设12大城建工程,主城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建成区面积达 50平方公里,道路骨架基本拉开到80平方公里。交通方面,国道绕城线(一期)、城南入城线建成通车,正清路、沿河路、迎丰路、平安路改造及城东、城西社会综合停车场竣工,环城路基本完工,湖天北路建设进展顺利;其它方面,体育中心、太平溪综合治理(一期)、市民休闲广场(一期)如期竣工,市民服务中心、火车站前广场改造等按计划推进,紫东片区、江秀片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全面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加强城市管理和治理,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城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县(市、区)均启动和建成一批城建项目,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4.6%,提高1.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入,华峰集团改制基本完成,肉联厂改制进展顺利,启动了市百货公司、纺织公司、五交化公司、副食品公司、金属回收公司等6家商贸企业改制工作。麻阳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融资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乡镇站所服务职能不断强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完成林地林权换发证外业核实面积284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93.7%;实施林地林木资产评估面积43万亩,规范流转面积38万亩;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里验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推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省政府取消的64项收费项目在我市得到全面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市城建投资公司拟发行13亿企业债券计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即将正式发行,实现我市融资方式的历史性突破。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进展。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9件、政协委员提案284件,办复率均达100%。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社区工作得到加强,建成怀化城区社区工作站46个,溆浦、通道等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深入推进反腐败工作,勤政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人武人防工作继续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争取各类民族发展资金5.52亿元,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经济总量不大,特别是工业发展滞后,竞争力不强;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资金、土地“瓶颈”制约明显,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农民持续增收较为困难等等。

二、农业

农村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2.22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108.38亿元,增长5.6%,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54.26亿元,增长4.2%;林业增加值12.18亿元,增长4.6%;牧业增加值37.77亿元,增长8.3%;渔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3.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66.12千公顷。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年新上和改扩建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20个,新增1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9家。建立优质稻、水果、中药材、畜禽等农产品基地10个450万亩。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38.9万亩。其中,流向种粮大户的土地面积6.07万亩,流向涉农企业的耕地面积10.1万亩,流向专业合作社的耕地面积1.08万亩,流向专业大户的土地面积12.09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到1289个,参会农户27.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6.6%。

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完成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28.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5.4万人以上。全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3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02万处,完成中型病险水库治理7座,解决13.8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20万亩、长防林工程造林2.4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96万株。完成工业原料基地造林45.5万亩,累计供材60.3万立方米。新建户用沼气池1.2万口,新增文明生态村16个。投资10.5亿元,完成县到乡镇公路改造593公里,建成通畅通达工程2893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31个。农机总动力220万千瓦,完成机耕面积180万亩,机收面积90万亩。

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年共完成农村扶贫投入1.8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02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4800万元),启动扶贫项目417个。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70元,同比增加182元,增长9.2%,脱贫人口3.5万人,其中0.94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基本温饱,2.56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全市共发放中央及各级政府安排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4亿多元,落实能繁母猪、水稻等保险资金3000多万元。制止涉农乱收费11项,查处“三乱”行为19起,涉及金额1500余万元。

三、工业

新型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增加值167.26亿元,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1.75亿元,增长22.0%。从所有制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42.46亿元,增长6.9%;集体企业增加值4.27亿元,增长31.7%;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30.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83.03亿元,增长31.4%;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长15.8%;其他类型企业增加值17.54亿元,增长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