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永州市统计局

永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永州调查队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始终突出“工业园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和新农村建设”四项工作,努力建设“速度永州、和谐永州、活力永州”三个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和科教兴市”两个战略,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为417.83亿元,增长11.8%,比上年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18.31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180.02亿元,增长13.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167元,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按2006年底汇率价格计算,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1050美元)。全市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1.2%、11.7%和11.5%,连续12个季度保持了11%以上的增长,且波动幅度较小。企业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7.61亿元,增长29.3%。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3∶27.0∶42.7调整为28.6∶28.3∶43.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市交通投资20.26亿元,增长124%。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3%,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率为30.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122.38亿元,增长2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6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292.7亿元,增长11.8%;零冷两区生产总值122.9亿元,增长12.1%;县域落后城区0.3个百分点,差距较上年缩小0.1个百分点。北五县(区)GDP总量为255亿元,增长12.1%;南六县GDP总量160.6亿元,增长11.5%;南北增幅差距为0.6个百分点,较上年缩小0.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1%。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省8件实事分给永州21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0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5万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06万人。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8.78万平方米。建设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1.34万平方米。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0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716人。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4761万元(包括现金和实物折价),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17所,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乡镇卫生院53所。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经济比较薄弱,产业升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增大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43.27千公顷,增长3.0%,其中稻谷播种面积413.14千公顷,增长2.1%。油料种植面积34.93千公顷,增长5.0%。蔬菜种植面积138.68千公顷,增长5.4%。粮食总产量305.95万吨,增长3.7%;其中稻谷产量263.25万吨,增长3.0%。全年出栏牲猪717.87万头,增长5.3%;出笼家禽8291万羽,增长6.8%;水产品产量14.51万吨,增长6.3%。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2006年,全市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0%,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蔬菜所占比重为33.4%,下降2.1个百分点。全市新增万头猪场4个、畜禽养殖小区27个;牲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0.8%,下降0.1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15.2%,上升0.2个百分点。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新增3家;过1000万元的50家,新增20家;过500万元的110家,新增3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6家,新增3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0家,新增21家。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村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3.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市投入水利水电建设资金 13.5亿元,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0047处,其中治理小型病险水库241座;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4.52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0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1.19亿元,治理土地10.2万亩。推广新型农业机械6.3万台套,新增动力38万千瓦,水稻机械化耕作率达到50%,机械化排灌率达到45%。林业生态建设共完成退耕还林20.1万亩,速生丰产林22.6万亩,完成高标准油茶新造低改20.8万亩、楠竹新造低改20.6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23万千瓦,增长13.5%。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市农村投资8.95亿元,同比增长1.38倍。财政支农支出2.67亿元,增长21%;其中实现两级财政共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4450万元。建设饮水解困工程25处,帮助1.91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7168口;建成县到乡镇公路173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263.72公里;新增通电话的行政村104个。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1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7所,建设改造乡镇卫生院54所。全市1600多个村启动“三清三改”,共清除垃圾、污泥46.3万吨,拆除空心房108万平方米,改水8.16万户,改厕5.12万户,改厨5.21万户,绿化空坪闲地46万平方米,种植绿化苗木40多万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96.58亿元,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97亿元,增长20.4%。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3.81亿元,增长22.8%;重工业增加值41.16亿元,增长19.0%。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六大支柱产业(汽车、食品、医药、烟草、造纸、冶炼)增加值34.3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5.3%。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家,比上年增加32家;实现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28%。全市新产品产值76.03亿元,增长74.1%。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5.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1.4%,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增长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