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3.24亿元,同比增长16%,比去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77亿元,增长14.3%。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的县区9个,过2亿元的县区2个,均比上年增加1个。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亿元,增长22.5%,重点支出得到较好的保证。全市拨付基本建设支出增长47.1%;科技三项费用、农业、医疗卫生、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分别增长20.6%、21%、26.7%、33.9%。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73.7亿元,比年初增加64.39亿元,同比多增19.6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年初增加11.15亿元,同比多增8.1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46.34亿元,同比多增35.8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9.5亿元,比年初增加27.16亿元,同比多增8.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0.39亿元,同比多增8.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79亿元,增长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亿元,增长20%;人身险保费收入5.99亿元,增长26%。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63亿元,增长95%。其中财产险赔款1.18亿元,增长45%;人身险给付1.45亿元,增长1.69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02项,有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亿元,利税4.2亿元,创汇2028万美元。申请专利302件,其中发明专利81件。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项,落实资金350万元,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项,经费120万元,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2项,经费145万元。完成了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编制下达,共确定94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2项,一般项目25项,指导性计划57项,安排经费300万元。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7%,与上年持平。高中、初中阶段在校学生分别为10.37万人、24.73万人。普通高校3所,全年招生8027人,增长1.63倍;在校学生2.56万人,增长1.56倍。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民办学校115所,在校学生5.8万人,分别增长4.5%和5.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11个。舞蹈《女书之歌》、小品《贵客来》、摄影《快乐时光》、祁剧《金锁奇缘》、少儿节目《猫》等优秀文艺创作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成功举办了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协办中央台“和谐永州、魅力九嶷”《激情广场》演唱会与中央台《唱响中国?走进永州》大型歌会。全市开展“情系三农”送戏下乡活动,组织专业演出小分队深入农村演出1000余场,送电影下乡3000余场,送书1万余册,送科技信息资料5000余份,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全市广播电台5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5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3.2%。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4%,有线电视用户25.63万户,增加2.53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17个,拥有床位总数1.0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904人,注册护士3979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区2个,实行合作医疗村1078个,覆盖农村人口68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体育场地 26个,其中体育馆8座,各种训练房15个。2006年永州市运动员共获得亚运会冠军 2 个,王明娟获得48公斤级举重金牌,韩冰获得平衡木银牌和女子体操团体冠军。成功举办了世界水球联赛和全国青年水球锦标赛。全市参加全民健身活动245万人次。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对全市5335个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进行了修护。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4个,建设规模4958.01公顷,资金总额达到1.3亿元,共修建农村机耕道339.256公里、水渠595.412公里,全市新增耕地面积1549.27公顷,耕地保有量达513.78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达446.25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 矿产资源勘探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新成效。重点勘探、整治了铁、锰、钨、锡、铀、煤、铅、锌等矿种和祁阳、冷水滩煤矿区,江华河路口矿区、铜山岭代管区、零陵锰矿区、道县湘源锡矿区等9个矿区。全市停产整顿选矿厂4个,注销采矿许可证22个,吊销采矿许可证3个,收缴罚没款36.1万元,追究刑事责任23人。对45处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新设警示牌46块,更换坏损警示牌28块,发放防灾明白卡1500余份。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3个,面积82.1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62.8平方公里。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有所改善。所有县区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满足III类标准的断面比例达10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2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10.38万公顷。全年造林面积16.3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2.7%。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77.5万人,增加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6.72万人,乡村人口400.7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比上年提高0.2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68‰,下降0.0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3‰,提高 0.3个千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为511.6万人。全市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288.6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6.3万元,共有4810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25元,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6447元,增长13.7%;经营净收入1081元,增长27.2%;转移性收入1473元,增长3.8%;财产性收入154元,增长34.9%。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108元,增长8.7%,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4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965.5元,增长14.4%;家庭经营收入1843.38元,增长4.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44.2元,增长14.9%。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38元,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438元,增长29.9%;交通和通讯支出496元,增长4.7%;旅游消费支出138元,增长54.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5%,下降0.9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5辆,家用电脑20.4台,分别比上年增加0.2辆和4.3台。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4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6元,增长7.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9%,下降0.6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6台、电话机49台、移动电话机53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9平方米,增长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