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区域性“双中心”战略目标,抢抓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湘西地区开发等重大机遇,实现了国民经济加快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兴旺的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GDP)为408.30亿元,增长12.6%,是1987年以来我市最高增长率,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6.3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5.36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6.57亿元,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为8971元,增长12.3%。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6:33.2:43.2。全市城镇化率由上年的31.1%提高到33.1%,工业化率由上年的28.4%提高到29.3%。 物价指数涨幅偏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类指数104.3%,食品类指数114.1%,烟酒类指数103.5%,家庭设备用品类指数102.3%,医疗保健类指数99.9%,交通和通讯工具类指数10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指数100.4%,居住类指数105.1%。零售物价指数为105.0%,其中食品类指数115.1%,饮料和烟酒类指数103.2%,服装类指数99.1%,家电类指数98.2%,日用品类100.3%,体育娱乐用品类100.5%,交通和通信用品类97.0%,燃料类100.2%,建材和五金电料类111.1%。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新建了天星东路、湖天南路等骨干路网,亮化了迎丰路、人民路、红星路等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新修了天星广场等市民休闲设施,启动了太平溪综合治理工程,第二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运行。市区建成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648公顷,城市人口增加到42万,城市管理力度加大,管理重心逐步下移,社区建设有序推进。有3个县城获得国家和省级卫生县城称号,建制镇发展到87个。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效展开,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以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为重点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大为减少。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城区规划与土地实行高度统一管理,城市综合执法与公用事业管理实现分离,城市建设融资能力大为增强。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土地、矿产、技术、产权等交易行为逐步规范。培育资本市场取得突破,辰州矿业成功上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据初步测算,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07亿元,增长14.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50.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77.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增长14.8%。 落实“8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省政府考核验收,全市落实省政府为民办8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23项考核指标已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各级人大积极履行立法和监督职责,各级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积极参政议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审计工作,试行行政问责制,实施行政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取得实效。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村民自治,持续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立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国防教育不断深入,双拥共建活动广泛开展,怀化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节能减排形势较为严峻;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91亿元,增长5.1%;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6.37亿元,增长5.2%。全市大宗农产品优质率达到52%,比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28.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总体上进一步提升,粮油、畜禽、木材等大宗农产品特别是名优特新农产品价格涨幅达10%以上;非农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非农收入占52.2%,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主要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05.7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81.52万吨,比上年增产4.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136.26万亩,油料产量11.69万吨,增长4.0%;棉花播种面积26.1万亩,棉花产量1879吨,增长10.5%;蔬菜播种面积129.08万亩,蔬菜产量147.05万吨,增长9.2%;中药材播种面积15.32万亩,中药材产量5.59万吨;茶园面积8.27万亩,茶叶产量1585吨,增长6.7%;果园面积128.27万亩,水果产量91.21万吨,增长15%。 畜牧业平稳增长。全年出栏生猪396.53万头,增长2.2%;出栏牛20.53万头,增长4.1%;出栏羊66.29万只,下降4.2%;出笼家禽4971.6万羽,增长7.7%。肉类总产量40.25万吨,增长3.9%。 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市投资1.66亿元,完成水利工程18940处,改造中低产田8.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2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63万亩,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人口12.33万人。完成县到乡公路改造180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361公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390公里,组到户道路硬化184公里。全市共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183万元,完成工业原料林造林面积43.2万亩,新建沼气10180户。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如期完成年度任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1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教材费。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346.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9456.2万元,中央信贷扶贫资金2800万元,农民小额贷款3335.5万元,社会扶贫资金3754.9万元。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开发、扶贫培训和农村能源建设等四大扶贫开发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达到1876元,比上年增加140元,增幅为8.1%。共有4.08万人脱贫,其中1.16万人解决了基本温饱,2.92万人稳定脱贫,超额完成了确保4万人脱贫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