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永州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步伐,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社会迎来了崭新的局面,“十五”目标已顺利实现。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84亿元,同比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94.57亿元,同比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156.07亿元,同比增长11.2%;人均GDP达到7186元(折合826美元),同比增长11.0%(剔除价格因素),是2000年的1.9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6:26.2:43.2,与2000年比,一产业下降了7.3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了4.6个百分点,三产业提高了2.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比“九五”时期快了1.8个百分点,超出“十五”计划目标0.5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2%、15.8%和11.1%。

“三化”进程扎实推进。全市重点企业的支柱作用和聚集效应越发明显,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3家增加到26家,初步形成了汽车、卷烟、造纸、食品、制药、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六大产业2005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2.93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7.5%。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27.6%,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000余家,从业人员接近8万人,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26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4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有2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已发展14家。初步形成了粮食、油脂油料、酒类、竹木、果蔬、药材、肉类等七大类农产品加工业。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省里分解到我市的22项考核指标,已100%完成或达到了省检要求。其中城乡新增就业人员、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改造乡镇敬老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等19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

物价水平总体基本平稳。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5,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5.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9;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4.7。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两个“一号文件”,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加以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791.09万亩,产量295.4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1%和5.9%,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0.84亿元,同比增长8.0%。

农业结构向效益型转变。“十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优质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01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163.25万亩,2005年达到306.23万亩,年均增长17%,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0.5%,比2001年提高了19.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全市突出抓了以烤烟、商品蔬菜、药材等为重点的经济作物生产,推动了全市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97.4万亩,产量为346.04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96.1%和37.2%;烟叶播种面积25.34万亩,产量为3.46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61.5%、20.1%;水果产量35.41万吨,比2000年增长77%,年均增长12.1%;牲猪出栏681.86万头,比2000年增长28.1%,年均增长5.1%;水产品产量13.66万吨,比2000年增长39.4%,年均增长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7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31亿元,增长17.6%,规模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1%,比2000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十五”以来,全市工业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比200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44亿元,实现税金总额14.6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7倍和1.1倍,年均增长分别为50.4%和16.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3.1%,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60.0个百分点。随着工业投入的快速增长,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了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建筑业发展态势较好。“十五”时期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76亿元,比“九五”时期的28.15亿元,增长1.69倍,2005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93亿元,比2000年的7.85亿元,增长2.31倍,年均增长1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是永州固定资产高速增长的一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4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高出8.8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九五”时期的1.23倍。

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十五”时期,随着国家投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市投资主体进一步趋向多元化。国有经济投资171.91亿元,比重由“九五”时期的40.7%下降到36.8%;集体经济投资46.31亿元,比重由“九五”时期的12.9%下降到9.9%;个体经济投资167.51亿元,比重由“九五”时期的43.1%下降到35.9%;其他经济(含联营、股份制、港澳台、外商投资等经济成份)投资由“九五”时期的3.4%上升到17.5%,达到81.5亿元。民间投资已成为永州投资建设的重要力量。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十五”时期,永州在注重第三产业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对第一、二产业的投入。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1.8:18.4:79.8调整为2005年的3.5:39.8:56.7。尤其加强了以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建设投资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005年,工业投资完成额达28.26亿元,比上年增长91.9%;全年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在建项目达3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个。“十五”时期,全市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4.67亿元,比“九五”时期的17.2亿元增长了2.76倍;一批环保型、效益型工业投资项目的积极引进,对优化永州投资结构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