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亿元,增长28.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3.77亿元,增长14.3%;非国有经济投资51.33亿元,增长36.0%。在非国有经济中,外商、港澳台、联营、股分制经济投资10.8亿元,增长28.6%;集体及个体经济投资40.8亿元,增长10.0%。国有投资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25.89亿元,增长62.0%;更新改造投资9.73亿元,增长40.6%;房地产开发投资2.54亿元,增长57.8%。地方项目投资80.4亿元,增长29.1%;中央项目投资14.7亿元,增长6.9%。年内新开工项目697个,竣工项目251个,分别增长14.2%和9.6%。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4个,完成投资11.3亿元。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全部工业完成投资5.3亿元,增长27.3%,其中工业技改投资4.3亿元,增长25.4%。以长丰为龙头的制造业投资1.6亿元,增长23.0%。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全市工业化进程。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机组520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20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268公里;改建公路148.2公里;城市自来水日供水量8万吨;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1.5公里。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03年,我市三条交通大动脉(衡枣高速公路、永连公路、洛湛铁路)相继竣工通车和试运行,衡枣高速公路永州境内里程达106.7公里,结束了永州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永连公路使得永州至广州的营运时间缩短近一倍,客运班车能够朝发夕归;洛湛铁路邵冷段已进入试运行阶段。永州的交通状况如今已大为改观。全年完成全社会货物周转量49.48亿吨公里,增长63.7%。其中公路运输46.31亿吨公里,增长61.5%;水路运输3.17亿吨公里,增长100.0%。受“非典”影响,旅客周转量下降,全年旅客周转量36.92亿人公里,下降4.72%,其中公路运输36.82亿人公里,下降4.71%;水路运输0.1亿人公里,下降5.55%。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38亿元,增长30.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53亿元,分别增长6.6%和36.7%。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6万门,增加1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50.12万户,增长13.0%;移动电话用户42.26万户,增长30.8%。电话机普及率16.26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8.8%,比上年高1.01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4%,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数49493户,下降29.3%;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20235公里,增长10.5%。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受非典疫情影响,全市消费市场一度处于低谷,五月份后逐步升温并日趋活跃,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65亿元,增长10.4%。其中城市51.52亿元,增长11.2%;农村36.13亿元,增长9.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8.63亿元,增长10.5%;餐饮业8.67亿元,增长9.9%;其他行业0.35亿元,增长7.7%。 七、对外经济旅游业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8745万美元,增长98.8%,其中出口1376万美元,增长337.3%;进口7369万美元,增长80.5%。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7230万美元,增长68.6%;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515万美元,增长30.6倍。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全年协议利用外资7490万美元,增长200.3%;实际利用外资5075万美元,增长151.5%。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28.8万人次,增长8.5%;国内旅游收入7.4亿元,增长10.1%。接待入境旅游者1.2万人次,增长9.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10万美元,增长10.0%。 八、金融、证券与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44亿元,新增41.50亿元,同比多增14.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86亿元,新增29.45亿元,同比多增6.79亿元;企业存款余额29.6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7.93亿元,新增16.08亿元,同比多增5.7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33.02亿元,新增10.50亿元,同比多增7.69亿元;短期贷款95.58亿元,新增3.24亿元,同比少增5.68亿元。 保险事业高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3亿元,增长22.6%;人身险保费收入4.06亿元,增长37.3%。各项赔付支出共1.12亿元,下降10.4%,其中人身险赔款0.56亿元,下降23.2%;财产险赔款0.56亿元,增长7.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实施科技兴市,科技综合实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全年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7.66亿元,增长87.7%。全市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个,争取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项。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0项,申请授权137件。 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2003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2所,普通高校招生4885人,在校学生11807人。普通中等专业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招生3227人,在校学生6413人。中小学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中学399所,在校学生39.54万人,增长4.8%;普通初中入学率96.39%,与去年基本持平;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3.82%,下降0.78个百分点。普通小学2528所,减少540所;在校学生46.7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89%,下降0.43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28%,下降0.69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歌厅文化,朴实无华的社区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以长丰集团、零陵卷烟厂为代表的企业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型舞蹈诗剧《盘王之女》获全省第四届专业新剧目汇演金牌和七个单项奖。同时,获文化部群星奖铜奖一个,优秀奖2个;获全省三湘群星奖金奖一个,银奖3个,铜奖2个;获全省三湘蒲公英奖2金3银。《乡下老妈》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2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个,公共图书馆11个。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3小时30分,转播中央电台节目4小时20分,转播省电台节目7小时,自办节目2小时10分;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3.2%。全市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电视节目11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988小时45分,增加667小时44分;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4%;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3.88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