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37家,卫生机构床位数9118张,卫生技术人员13498人,执业(助理)医师5784人,注册护士3749人。全市乡镇卫生院233家,拥有床位数2490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57.2%。非典防治工作成绩显著,共排除非典可疑病人1640人,成功堵截了8起可疑非典疫情输入,全市没有发生一例病例。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拥有体育场3个,体育馆4座。全年获得世界冠军3个,在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3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枚,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2枚。全年举行规模较大的各类群众活动216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3%。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达标率为93.2%。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环保监测站加强标准化、自动化建设,环保监测站12个,环境监测人员125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4个,投资额182.9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22个,面积125.8平方公里,增长66.6%。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面积85.6平方公里,增长57.6%。年末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1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8.71万公顷。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加强。全市实现大气质量按功能分区达标,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列入国家考核的77家重点企业中,达标75家,达标率97.4%;在国家控制的12种污染物中,全部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内。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70.42万人,增加2.29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33.59万人,乡村人口436.8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37‰;死亡率为6.74‰;自然增长率为3.63‰,下降0.36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实际增长7.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002.05元,增长4.0%;经营净收入207.9元,增长62.4%;转移性收入557.88元,增长3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23元,同比增长4.8%,其中工资性收入691元,增加19元;家庭经营净收入1347元,增加70元;转移性和财产性净收入84元,增加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元,增加86元,增长4.3%。 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20元,实际增长9.9%,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支出450.1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563.3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95.6元,分别增长7.2%、6.1%和33.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一辆,家用电脑20台;人均住房面积24.2平方米,增加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820.43元,实际增长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5%;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电话机48.97台和29.44台;人均住房面积30.59平方米,增加0.28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03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19.31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数5.0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44万人,增长55.0%;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8.5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为12.1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61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4621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614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