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永州市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受旅游热、商业促销、消费信贷、居民收入增长、投资增加等因素的拉动,全年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4.05亿元,增长10.7%。分区域看,市零售额23.86亿元,增长11.5%,县零售额30.04亿元,增长11.3%。县以下零售额30.14亿元,增长9.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3.02亿元,增长8.5%;餐饮业7.89亿元,增长14.1%;其他行业23.14亿元,增长15.0%。分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0.10亿元,增长8.9%;非公有经济63.95亿元,增长11.3%。大型市场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2002年,全市亿元市场8家,商品成交额20.14亿元,增长32.5%。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全市建成了一批像飞龙、万客隆、家乐福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超市,极大的改善了市民的消费环境。

市场物价呈小幅下降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8.4%,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2.9%,上涨2.9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0.2%,上涨0.2个百分点,衣着价格指数为96.8%,下降3.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为102.5%,上涨2.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100.2%,上涨0.2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进口下降较快,出口增长迅速。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439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0.5%。其中出口315万美元,增长45.2%;进口4083亿美元,下降13.1%。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4287万美元,下降9.1%;加工贸易进出口额48万美元,下降60.0%。按出口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出口130万美元,增长19.3%;;私营企业31万美元,实现出口零的突破;外商投资企业155万美元,增长42.2%。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142万美元,增长30.3%;纺织品及服装16万美元,下降70.8%;化工产品71万美元,净增71万美元。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494万美元,增长399%;实际利用外资2018万美元,增长46.3%。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11.3万人次,增长20.1%;国内旅游收入6.8亿元,增长47.8%。接待入境旅游者1.1万人次,增长57.1%,旅游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86.93亿元,比年初增加26.8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42亿元,增加22.68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21.67亿元,比年初增加10.3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2.34亿元,增加8.90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2.33亿元,增加2.81亿元。年内工业贷款新增4.31亿元,农业贷款新增4.19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8561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734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9827万元,分别增长9.6%和28.1%。全年赔付额4964万元,下降48.1%。其中财产险赔付3305万元,增长33.0%,寿险赔付570万元,下降91.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实施,科研成果显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13亿元,增长8.2%。争取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2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3项。申报省以上科技计划36项。全年专利申请84件,减少7.0%,其中授权专利28项。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个。全市专业技术人员79748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零陵学院正式成立,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1所,招生2250人,增长36.6%;在校学生4630人,增长8.8%。职院1所,招生2347人,增长326.7%;在校学生3752人,增长369.6%。成人高校数1所,招生4434人,增长0.7%;在校学生12682万人,增长1.0%。中等专业学校6所,招生5173人,增长36.4%;在校学生10899人,减少21.1%。普通中学406所,在校学生37.7万人;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6.47%,比上年高1.18个百分点。普通小学3068所,在校学生51.8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32%,比上年下降0.3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9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歌曲《山里人最爱打呦喝》获全国第11届少数民族声乐大赛新歌创作奖;钢琴独奏《悲怆》、群舞《瑶娃》获三湘蒲公英奖金奖;歌曲《等到何时月儿圆》获湖南省新时代礼赞征歌三等奖。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2个。

广播影视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4%,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3.2%。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34个,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9235张,增长2.6%。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全市运动员共4人次获世界冠军;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金牌6枚;在全省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34.5枚,银牌36枚,铜牌56.5枚;有4人6次创7项世界纪录。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18%。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2年,全市环保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104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3个,投资额62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75.5平方公里,增长26.5%;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54.3平方公里,增长45.2%。年末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1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县级14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8.71万公顷,增长39.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发生频率为零,成为我省第二个无酸雨样的市级城市。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68.74万人,比上年增加2.33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23.42万人,乡村人口445.32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84‰;死亡率为6.85‰;自然增长率为3.99‰,回升0.03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9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571元,增长9.7%;经营净收入122元,下降15.1%;转移性收入387元,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750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其中交通及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为420、531和147元,增长52.2%、24.8%和34.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25元,增加58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3元,增加55.9元,增长2.9%。其中总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673.0元,增加56.6元;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收入1749元,增加15元;家庭经营的第二、三产业收入275.0元,减少1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26.2元,增加2.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567元,增加51元,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53平方米,增加0.31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97.7%,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