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永州市统计局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72.23亿元,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2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78.40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07.61亿元,增长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796元,比上年增加392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1.7∶28.8∶39.5,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0个百分点。

推进三化取得成效。农村八个一工程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4%,比上年高0.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产销率为101.2%,比上年高8.1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31.9%,比上年高27.7个百分点,为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城市化水平为21.7%,比上年高0.2个百分点。

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61.6%,收费项目取消25%。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农民负担减轻。全市政法部门继续开展严打整治工作,加大对黑恶势力和职务犯罪打击力度,及时化解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6.9%;年内新安置失业人员0.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包袱沉重,深化改革步履艰难;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农村市场启动难度较大;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宽松。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46.80万吨,减少3.2%;棉花0.25万吨,减少9.5%;油料6.14万吨,增加2.7%;烤烟2.66万吨,减少1.1%;茶叶0.14万吨,减少14.7%;水果52.20万吨,减少1.1%;出栏牲猪570.06万头,增长3.2%;出栏牛16.22万头,增长6.4%;出栏羊34.38万只,增长6.8%;水产品产量10.93万吨,增长5.6%。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64.32千公顷,增加1.82千公顷,其中早稻面积148.52千公顷,减少2.76千公顷;优质稻面积129.77千公顷,增加20.94千公顷。经济作物中,油料种植面积31.29千公顷,增长1.59%;药材种植面积3.93千公顷,增长3.97%;麻类种植面积0.98千公顷,增长60.66%;棉花种植面积2.21千公顷,减少15.33%;蔬菜种植面积111.42千公顷,增长5.16%;瓜果类种植面积13.13千公顷,增长10.15%。生猪、草食牲畜、家禽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0.9%,比上年高0.1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16千公顷,退耕还林面积10.13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5千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27千公顷,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6万人。

扶贫工作取得成效。2002年,投入扶贫资金1.26亿元,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去年的19万人下降到今年的15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6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54亿元,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7.3亿元,增长21.2%;重工业增加值19.24亿元,增长13.9%。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9.25亿元,增长12.9%;集体工业增加值1.72亿元,增长6.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3.17亿元,增长13.7%。

工业技改力度加大,新产品开发取得好成绩。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0.49亿元,同比增长10.5%,新产品产值率为0.6%。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卷烟27.6万箱,增长7.8%;水泥235.97万吨,下降5.6%;十种有色金属2.14万吨,增长9.1%;发电量20.222亿千瓦小时,增长17.9%;化肥5.66万吨,增长37.5%;汽车1.51万辆,增长44.2%;纱0.73万吨,增长1.54%;布0.32亿米,减少8.1%;机制纸及纸板4.84万吨,增长27.7%;原煤24.47万吨,增长10.1%;自来水生产量6437万吨,减少5.3%。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6亿元,比上年增长95.3%;亏损企业亏损额0.78亿元,下降12.3%;企业亏损面为27.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3亿元,增长107.8%;亏损额0.63亿元,下降11.3%;亏损面36.6%,下降0.7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4.62亿元,增长14.0%。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18亿元,增长5.8%;税金总额0.42亿元,增长5.0%。施工单位工程个数717个,其中投标承包61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4.0万平方米,下降0.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4.6万平方米,增长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04亿元,增长15.4%。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经济完成投资28.31亿元,增长21.8%;城乡集体经济完成投资7.37亿元,增长1.4%,城乡个体经济完成投资29.73亿元,增长14.7%。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15.98亿元,增长8.3%;更新改造投资6.92亿元,增长33.3%;房地产开发投资1.61亿元,增长11.6%;其他投资3.8亿元,增长109.6%。

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4亿元,与去年持平。洛湛铁路永州至白仓段的架梁铺轨已经完成,衡枣高速公路永州段已完成部分路段路基工程,永连公路二期工程路基基本拉通。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发展良好。2002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9.1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2%。其中铁路运输0.81亿吨公里,增长13.0%;公路运输26.73亿吨公里,增长12.2%;水运1.58亿吨公里,增长110.5%。旅客周转量39.21亿人公里,增长24.7%。其中铁路0.46亿人公里,增长11.8%;公路38.65亿人公里,增长25.0%;水运0.10亿人公里,减少16.1%。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22亿元,增长17.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4.06万户,增长5.8%。移动电话快速发展,移动电话用户31.71万户,增长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