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怀化市统计局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按照“把握工作大局,突出第一要务,加快‘三化'进程,争取重大进展”的总体要求,发扬“燕子垒窝”精神,同心同德,克难攻坚,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和民营经济,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实的第一步。

一、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内在活力增强。2003年,全市GDP为249.61亿元,增长9.8%,比去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7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70.96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21.90亿元,增长9.7%。人均GDP为5080元,增长9.0%。GDP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2.8:28.4:48.8。

“三化”取得实质性成效。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粮油、柑桔、生猪、牛羊四大品改工程取得实效;“一线一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完成投资1.87亿元,增长23.8%;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3.7亿元,增长17.2%。工业增速加快,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50亿元,增长19.6%,推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医药、林产、食品、电力及电化学四大支柱工业完成增加值21.81亿元,增长24.5%,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9.6%;40万吨纸浆项目已正式签约,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中心城市四大组团控制性详规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武陵北路改造基本竣工,环城路二期、湖天大道二期、神龙大道、城东新区道路等项目建设进展较快。中方县城、洪江市治建设完成和开工了一批新项目,县城扩容提质出现新亮点,全市有建制镇87个,城市化水平为24.8%,提高0.8个百分点。“三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

职工工资稳步提高,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为24.02万人,比年初减少0.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8.28万人,减少0.89万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20万人,基本持平;其他类型单位从业人员3.54万人,增加0.41万人。全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4.64亿元,增长6.6%,其中国有单位增长5.9%,集体单位持平,其他类型单位增长14.4%。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年内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数1.4万人,新增失业人员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9%。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1%,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逐步放开搞活;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人平减负29.56元,减幅达44.3%;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等财税改革效果明显;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调整基本完成;金融、粮食、供销、社会保障、商贸流通等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全年办理人大代表批评、意见、建议197件,政协委员提案212件,办复率100%。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居)民自治稳步推进,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全民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全面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加大,查处了一批案件。继续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一定成效。狠抓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政治基本稳定。

精神文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全市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两保三防创先进”工作经验在全国全军推广,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获得成功。驻怀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国防后备力量不断加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抗灾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亟待优化;财政收入规模偏小,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少数城镇居民生活仍较困难;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农业

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48亿元,增长3.2%,其中农业总产值43.56亿元,增长0.8%;林业总产值10.17亿元,增长6.7%;牧业总产值30.64亿元,增长4.6%;渔业总产值2.40亿元,增长6.4%。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161.94万吨,减少5.5%;油料9.68万吨,增长0.2%;水果总产量56.91万吨,增长6.4%;其中柑桔22.30万吨,增长4.2%;出栏肉猪338.10万头,增长3.9%;出栏牛16.43万头,增长8.4%;出栏羊62.08万只,增长4.3%;水产品产量3.53万吨,增长6.1%。全年造林面积4.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5%。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28.28千公顷,比上年调减7.51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2.82千公顷,中稻调减1.93千公顷,晚稻调减6.12千公顷。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1.77千公顷,增长17.2%;棉花种植面积1.93千公顷,减少20.6%;蔬菜和果用瓜面积70.34千公顷,增长10.8%。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37.34%,比上年低个1.4百分点。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82.65亿元,增长11.7%,上缴国家税金4.5亿元,增长4.7%。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3亿元,完成水利工程2.20万处。地方电力新增装机3万千瓦,全年发电量18万千瓦。农网改造第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十五”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生态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迈上新台阶,全年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1.15亿元。

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以492个贫困村为重点,实现扶贫项目1891个,投入扶贫资金2.22亿元,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54元,省扶持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元和110元。7.3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9.63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53个省扶村整体脱贫,解决了146个村行路难、4.92万人饮水难、21个村用电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