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怀化市统计局

防震减灾力度加大。全市工审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项目23项,增长53.3%。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普通高校3所,招生5158人,增长36.5%;在校学生11802人,增长42.7%;成人高等学校1所,招生2151人,增长17.2%;在校学生4409人,增长8.3%;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招生3827人,减少7.8%;在校学生12346人,增加33.9%;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含成人中等职业高中)57所,招生23314人,增长16.1%,在校学生36731人,增长41.8%;普通中学395所,在校学生32.3万人;普通小学2910所,在校学生34.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3%,上升0.2个百分点;高中入学率68.5%,上升2.7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8.7%,上升1.9个百分点;初中辍学率3.3%,下降0.32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上升1.44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7%,下降0.13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4个,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3个,档案馆14个。文艺创作成绩喜人。全年共获省级以上奖励110余项。其中,“三湘蒲公英奖”金牌总数名列全省第一,二重唱《侗乡风雨桥》、小合唱《玩山》、二重唱《苗家数寨歌》、竹笛独奏《小八路勇闯封锁线》4个节目获金奖;“三湘群英奖”实现音乐金奖零的突破,《青山不老水长流》获金奖,另获银奖、铜奖个3个;歌曲《好人龙清秀》获全国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芷江的“国际和平文化节”通过湖南卫视录播,向全世界传递了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的声音,新晃的国际画眉节暨古夜郎文化旅游节,向世人展示了悠远厚重的古夜郎文明。

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成果得到巩固,“村村通”工程改为“户户通”工程。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6.15万户,比上年增长3.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6.7%;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新建光缆干线410余公里,新联通42个乡镇、400个行政村、30000多农户;卫星地面接收站8339座,增长2.2%,网络总长度12418公里,增长9.0%;电视综合覆盖率为87.9%,广播综合覆盖率为55.0%。全市共有20篇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群策群力、有效防治,在成功控制首例输入性病例的基础上,取得了无新增病例、无疫情扩散的重大胜利。2003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455个,增长0.4%,卫生工作人员1.63万人,基本持平;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下降2.5%,执业医生0.56万人,增长4.7%,注册护士0.37万人,增长0.7%;卫生机构床位1.27万张,比上年增加3.1%;每千人拥有医生1.1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6张。农村卫生所(室)3097个,比上年增加1.4%。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在省体育局举办的单项比赛中,获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4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市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5次。目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接近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3年,我市成功列入全国地级生态示范市建设试点地区。全市有环保监测站15个,环境监测人员165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个,投资额360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33.78平方公里,增长4.9%;环境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7.5平方公里;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加强,全市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全市饮用水水源安全达标率为100%,Ⅱ级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去年的260天上升为290天,同比提高6.5%。有自然环境保护区8个,其中省级3个,县级5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44千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4%;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推算,2003年末全市在册总人口为492.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22.25万人,乡村人口370.6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6‰,死亡率为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计划生育率为96.1%。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增长9.5%,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其中工薪收入5155元,增长9.8%;经营净收入274元,增长58.0%;转移性收入1065元,增长2.0%。城镇居民支出上升,人均消费性支出4453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支出388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678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41元,分别增长3.8%、6.5%和12.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0.42辆,家用电脑14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7平方米,增加1.2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33元,增加92元,增长4.7%,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其中工资性收入568元,增加45元;家庭经营收入1369元,增加46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61元,减少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元,增加72元。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462元,增长7.2%,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744元,增长6.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2%;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47台,电话机0.24部,移动电话机6部;人均住房面积30.7平方米,增加2平方米。

社会福利和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03年,全市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人数26.29万人,其中企业人数13.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人数12.49万人,覆盖率为58.6%,全年支付养老金5.79亿元,其中支付企业养老金3.56亿元,支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2.23亿元;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18.6万人,覆盖率为97.6%,全年支付失业保险金118万元;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为22.88万人,覆盖率为98%,全年支付医疗费0.79亿元,其中统筹基金支村0.41亿元,个人帐户支付0.38亿元。当年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42.53万人次,发放总额5115.69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