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永州市统计局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第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全市“三会”的各项部署,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8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69.5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95.90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构成为33.6:27.9:3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04元,增长8.6%。

市场物价呈小幅下降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为99.6%,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96.9%,下降3.1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指数为100.3%,上涨0.3个百分点,衣着价格指数为96.5%,下降3.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指数为101.17%,上涨1.17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为96.6%,下降3.4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价格指数为95.2%,下降4.8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压力加大。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8847人,比上年末上升7.73%。全年城镇新登记失业人员2347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

2001年,我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小城镇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市小城镇个数为108个。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初见成效。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不强。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较弱,亏损面居高不下;供给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缺少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支撑;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78亿元,增长4.5%。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54.99万吨,减少0.8%;棉花0.3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5.98万吨,增加4.2%;烤烟2.7万吨,减少6.0%;茶叶0.16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25.81万吨,增长29.4%。出栏肉猪552.26万头,增长3.8%;出栏牛15.25万头,增长11.4%;出栏羊32.2万只,增长4.7%;水产品产量10.34万吨,增长13.9%。全年人工造林2.60千公顷,年末活立木蓄积量为37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9.8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效果显现。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62.50千公顷,比上年调减7.75千公顷,其中早稻调减9.58千公顷;优质稻面积108.83千公顷,增加23.50千公顷。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为2.61千公顷、下降0.38%,麻类、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0.61千公顷和3.78千公顷,增长5.2%和6.8%;蔬菜面积为105.95千公顷,增长5.3%;瓜果类面积为11.92千公顷,下降1.6%。生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44.4%。一批优质烤烟基地、香柚基地、碰柑基地、蔬菜基地、白果基地、养殖基地初具规模。

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2001年,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1.17亿元,年末贫困人口下降到19万人,比上年减少4万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84.20万千瓦,增长12.59%。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均保持增长态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为5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01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6.13亿元,增长5.0%,重工业增加值16.88亿元,增长17.3%。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5.38亿元,增长12.0%,集体工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10.8%,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10.95亿元,增长17.8%。

工业结构得到持续调整,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市级以上新产品开发5项,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0.4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0.6%。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249万吨,比上年增长14.4%;十种有色金属1996.3万吨,增长24.3%;发电量17.13亿千瓦小时,增长30.9%;化肥4.11万吨,增长29.9%;汽车1.04万辆,减少0.2%;纱0.72万吨,增长3.4%;布3443万米,减少2.6%;卷烟25.6万箱,减少0.2%;机制纸及纸板3.87万吨,减少4.0%;原煤22.2万吨,增长25.1%;自来水生产量6838万吨,减少14.0%。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亏损企业亏损额0.96亿元,下降32.4%;企业亏损面为28.8%,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2亿元,增长485%;亏损额0.83亿元,下降28.5%;亏损面37.3%,下降11.9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2.81亿元,增长11.0%。四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17亿元,增长13.3%;税金总额0.4亿元,增长0.1%。施工单位工程个数773个,其中投标承包661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1.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6.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16亿元,增长29.4%。其中全市国有投资完成23.23亿元(不包括跨地区项目),减少2.1%;城乡个体投资25.92亿元,增长10.2%。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4.75亿元,减少1.0%;更新改造投资5.19亿元,减少4.4%;房地产开发投资1.44亿元,减少10.2%。

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0%。永州机场正式通航,永连公路一期工程全面完工,衡枣高速公路、洛湛铁路冷水滩北段已拉通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