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92亿元,增长19.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8.17亿元,增长20.6%;重工业增加值28.5亿元,增长18.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2.28亿元,增长13.8%;工业产品产销率有所提高,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产销率为101%,提高0.7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172万吨,增长10.0%;木材0.83万立万米,增长27.8%;塑料制品0.7万吨,增长2%;发电量101亿千瓦时,增长2.9%,原煤62.6万吨,增长8.2%,化学纤维4610吨,增长27.5%。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0.4%,上升11.2个百分点。盈利企业盈利1.78亿元,增利0.24亿元,增长15.4%;亏损企业亏损0.79亿元,减亏0.09亿元,减少10.5%;盈亏相抵实现净盈利0.99亿元,增加0.33亿元,增长50%。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5.97亿元,增长17.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1.30万平方米,增长84.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40万平方米,减少3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0亿元,增长21.9%,比上年快6.7个百分点。国有及其他投资39.50亿元,增长25.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7.72亿元,增长7.1%,更新改造投资14.26亿元,增长22.5%;房地产开发投资7.38亿元,增长140.5%。房地产开发成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亮点。地方项目投资26.11亿元,中央项目投资5.88亿元。全年施工项目45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16个,全部投产项目238个。投资规模上亿元的基本建设项目13个,累计完成投资35.55亿元。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渝怀铁路怀化段完成铺轨,邵怀、怀新高速相继开工,常吉高速怀化段开始征地拆迁,临三高速怀化段通过规划评审,怀新国防公路、晃天公路二期、红岩大桥建成通车,鲁大国防公路、320国道怀芷段改造、怀化汽车东站建设基本完成,毛胜国防公路正在建设,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工程有序推进,溆浦县城大桥、辰溪沅水大桥、怀化城区三眼桥改造和麻阳锦江大桥、靖州甘棠大桥建设等陆续开工。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有:中小学校学生席位4.08万个,电解铝生产1300吨/年,原煤开采135万吨/年,水泥生产47万吨/年,旅馆0.66万平方米,程控交换机0.4万线。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35.52亿元,增长9.0%。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2.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4.47%(不含铁路部分,下同);旅客周转量22.98亿人公里,下降1.3%。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85亿元,增长35.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7亿元,电信业务总量9.38亿元,分别增长24.2%和37.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6.18万户。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3.63万户,增长53.6%;国际互联网络用户5.62万户,增长4.1%。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03年,克服“非典”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7亿元,增长9.9%。其中市26.45亿元,增长9.6%;县28.94亿元,增长9.3%;县以下29.88亿元,增长10.6%。分行业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9.97亿元,增长9.4%;餐饮业13.06亿元,增长9.5%。 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5%,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3.1%,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118.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1%;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0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6.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6%;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2.7%。当前价格上涨具有结构性、局部性和恢复性的特点,尚不足以形成通货膨胀,但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口减少,出口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450万美元,增长23.1%,其中进口50万美元,下降59.3%,出口2400万美元,增长28.5%。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年”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节会活动。“民洽会”、“汽博会”、“花博会”、“农博会”和“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等展会活动及参加省政府举办的“深洽会”、“西洽会”等招商活动效果明显,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407万美元,增长77.0%;实际利用外资1922万美元,增长5.5%。实际利用内资19.3亿元,增长61.4%。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48.3万人次,增长7.5%,实现旅游总收入9.5亿元,增长15.6%。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形势有所好转。财政收入实现撤地设市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38亿元,增长1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20亿元,增长11.4%,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50亿元,增长8.8%。财政支出持续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支出24.91亿元,比上年增长9.9%。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3.31亿元,比年初增加34.3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9.39亿元,新增23.47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35.99亿元,比年初增加15.56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43亿元,新增3.33亿元,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收入787.64亿元,增长18.4%;现金支出770.58亿元,增长18.7%,净回笼货币17.56亿元。 证券市场成交减少。全年证券交易成交额为17.3亿元,减少5.3亿元,下降23.3%。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99亿元,增长24.8%,其中财产险收入0.99亿元,增长10.0%;人身险收入4.00亿元,增长29.0%。全年赔付款1.65亿元,增长10.0%;其中财产险赔付0.53亿元,增长6.0%;人身险赔付1.12亿元,增长12.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成果显著。2003年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2项,组织科技成果鉴定、验收6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先进水平2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市申请专利97件,获专利授权68件。 科技产业得到发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民营科技企业59家,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07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62亿元,增长3.4倍,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09亿元,增长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