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共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2.85万平方米,完成7个捐款建校项目,98.3万人次享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政策。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受教育率58%。学前一年受教育率9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0%,辍学率1.49%。普通高中招生2.72万人,在校生规模8.37万人。职业学校招生1.37万人,在校生规模3.59万人。湘南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郴州电大三所高校招生0.67万人,在校生规模1.92万人。秋季高考上线率51.87%,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 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57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6.99亿元,增长48.3%。全年专利申请450件,专利授权192件,分别增长17.9%和43.3%。32个项目分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0项,其中国内先进水平以上20项。1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全市企事业单位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6.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6.6万人。 全市全年开展定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3051批次,新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个。全市年末有各类气象台站10个、自动观测点210个。地震台站5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1个,纪念馆3个,公共图书馆11个。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个,调频发射和转播台12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13座,有线电视户数37.36万户。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5.8%,提高0.56个百分点;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15%,有线电视入户率26.12%,分别提高0.56个和2.01个百分点。市歌舞剧团和昆剧团全年演出282场,其中下乡演出133场。全年在农村放映电影1.9万场。昆剧《大唐遗事》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剧本奖,《湘水郎中》和《莽山韵》获湖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播作品《转战》获湖南广播电视奖特等奖;电视作品《洪流中的“摇篮”》获湖南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和全国广播影视奖提名奖。全市公布了26个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邓华故居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全市全年新改建乡镇卫生院54所。全市计划免疫覆盖率98.89%。11个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82.5%。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36.5%。全年全市运动员夺取省级以上冠军46个,其中,李萍在亚锦赛、世锦赛上夺得4项冠军,并在亚锦赛上打破世界纪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466.39万人,增加3.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6.65万人,增加6.97万人;乡村人口279.74万人。年末市中心城区人口41.5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40.02%,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为438.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1.99‰;死亡率6.79‰;自然增长率5.2‰;符合政策生育率90.92%。农村3466个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474户符合省定扶助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均为100%。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33元,增长17.2%;农民人平纯收入为3838元,增长5.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24元,增长7.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9平方米。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28台、空调77台、家用电脑42台、移动电话171部。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60元,增长4.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4%。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5台、冰箱36台、摩托车47辆、移动电话96部。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4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72万人,其中,企业单位21.4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1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4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7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5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5.03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95亿元(含养老金待遇调整补发数)。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1.91万人,金额1.21亿元。领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1.51万人,金额4328万元。438户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户住进了政府建设的廉租住房。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建设占用耕地415.7 公顷,生态退耕116.2公顷,灾毁耕地122.7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5公顷,其它原因减少耕地4.6公顷。土地整理增加耕地52.6公顷,开发增加耕地673.2公顷。全市当年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率达到129.5%。基本农田稳定在24万公顷。 全市水资源总量220.71亿立方米,下降8.2%。年平均降水量1458毫米,比上年减少468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67.94亿立方米,下降9.7%。 截止2007年末,全市已发现的各类矿产11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的70多种。64种有色金属矿中已发现矿产品的有4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23种。全市主要有色金属探明储量600多万吨。其中钨、铋、钼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锡、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已探明煤炭储量11亿3千万吨。 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6个,面积53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26.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6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15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东江湖、山河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区域噪音、交通干线噪音年均等效声级均低于国家70分贝的控制标准。 年末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7个,保护区面积6.5万公顷。全年造林面积0.9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0.51万公顷,退耕还林0.46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5.28%,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 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53人,比上年减少0.16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7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