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南省统计局 2007年2月28日 2006年是郴州极不平凡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负重前进,顽强拼搏,努力克服两次特大洪灾和系列腐败案带来的严重影响,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变化,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夺取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保持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平稳发展。 一、综合 经济保持稳健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46.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一产业增加值86.5亿元,增长1.3%;二产业增加值268.5亿元,增长7.4%;三产业增加值191.2亿元,增长13%。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8%、42.4%和54.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516元,比上年增长7.1%。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利润率由上年的7.2%提高到7.5%;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上年的9.03%提高到9.15%;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由上年的75.7%提高到76.4%。 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6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167.7亿元,增长1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8.2%。 “三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45.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0.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27.5%。全市5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缴税金1166万元,比上年增长60.6%;实现总产值29.3亿元,增长30%;带动基地总产值15.9亿元,增长26.6%。年末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87.13万人(含在本乡镇内),劳务总收入71.28亿元。全市城镇化率为38.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为民办实事工作成效明显。通过考核验收,全市8件实事22个项目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1个县(市、区)总体上均达到目标要求。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贫困县生产总值增长10.8%,比全市平均水平快2.5个百分点;贫困县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和15.3%,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快1.1个和5.3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279 .98万人,增加5.6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4.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2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分别为3.5万人、3.97万人和3.66万人。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到位2535万元,增长15.2%。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10.06万平方米,完成廉租住房1.45万平方米。扩改建20所乡镇敬老院,集中入住五保对象671人。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2.8%,商品零售价格涨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涨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3.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次特大洪灾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严重;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较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繁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342.3千公顷,增长1.6%。其中,水稻252.7千公顷,增长1%,优质稻占水稻面积比重达61.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杂交玉米30.7千公顷,增长1.4%,占玉米面积比重92.1%,提高0.3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27千公顷,增长2.9%;烤烟种植面积26.7千公顷,增长5.2%;蔬菜种植面积80.8千公顷,增长11.1%。粮食总产量195.9万吨,下降2.6%,其中:水稻产量157 .7万吨,下降4.3%。烤烟6.9万吨,下降4%。 养殖业生产下降。全年出栏肉猪541.1万头,出笼家禽3165.8万羽,水产品产量9.2万吨,分别下降1.5%、0.9%和6%。出栏牛16.1万头, 出栏羊42.7万只,分别增长 2%和0.8%。全市养殖业实现增加值32.3亿元,比上年下降2.1%。养殖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7.3%,下降2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村投资49.6亿元,增长11%。全年新建成通乡水泥公路199.4公里、通村水泥公路1189.2公里;新增通电话行政村50个。帮助0.54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0.93万口。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0.3亿元,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0.46万人,二年一轮的122个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21 万处,投入资金5.06亿元,完成土石方0.34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4千公顷。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5.4万千瓦,增长9.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幅回落。2006年,受两次特大洪灾及对部分采选企业进行整治等因素影响,工业增速放慢。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48.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3亿元,增长6.4%,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11个和1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141.6亿元,增长5.7%,比轻工业增速低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和园区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24.2亿元和25.1亿元,分别增长9%和9.5%。53家大中型企业和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为48.3亿元和32.6亿元,分别下降1.5%和2.2%。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32.8亿元,增长4.3%。 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中,原煤1392.1万吨,增长4.3%;发电量83.6亿千瓦小时,增长7%;卷烟152.5亿只,增长13.7%;人造板24.3万立方米,增长13.7%;农用化肥(折纯)12.6万吨,下降10.5%;水泥424.4万吨,下降0.7%;平板玻璃380.9万重量箱,增长0.4%;十种有色金属24.9 万吨,增长24.2%;白银2370.2吨,增长17.9% 。 工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5.9亿元,增长15.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7.6亿元,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1.6%,提高18.3个百分点。 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0.4亿元,增长3.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7.4万平方米,下降0.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9.4万平方米,增长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