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郴州市统计局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58家,完成产值99.1亿元,增长37.2%。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0项,其中省级先进水平以上35项。C波段用微波介质陶瓷谐振器、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剂、新型稀土无铅焊料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全市企事业单位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7万人,占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比重48.1%,提高5.6个百分点;农村拥有初级职称以上的实用人才0.32万人,占农村全部实用人才比重5.5%,提高2.4个百分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80件,专利实施237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

综合技术服务不断发展。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力度加大。全年开展定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580批次,新发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51个。气象预报、气象检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全市共有各类气象台站10个、自动观测点87个;地震台站5个。成功开展了桂阳、嘉禾等烟叶主产区的人工防雹试验,特色、生态农业的气象检测服务水平提高。永兴、苏仙被列为全省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试点县。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昆剧《湘水郎中》获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 “剧目奖”和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中央台“心连心”艺术团来郴州慰问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市歌舞剧团和昆剧团全年下乡演出52场,全年在农村放映电影2580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图书馆工作得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嘉禾伴嫁歌等7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播电视稳步发展。全市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10座,调频发射和转播台12座,县级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14座,有线电视户数34.97万户。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5.24%,提高0.24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5.59%,有线电视入户率24.11%,分别提高0.28个和1.02个百分点。广播作品《半条棉被一生情》、电视作品《生命的守护》和系列报道《郴州地域文化行》分获第十五届全省新闻作品一、二、三等奖。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367个,拥有床位总数1.23万张。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4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0.62万人,注册护士 0.4万人。新扩改建乡镇卫生院55所并投入运营。全市计划免疫覆盖率99.73%,提高3.63个百分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市)2个,覆盖农村人口85.63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66.82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活跃。我市代表队参加“蒙牛〈城市之间〉全国80城市全民健身展示活动”勇夺进军法国巴黎的入场券。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36.5%。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在省十运会获得45枚金牌和1940.55分,创本市代表队历史最好成绩。我市选手李萍参加多哈亚运会夺得女子举重53公斤级冠军。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35.4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96.9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和其他增加耕地1.0公顷。生态退耕1660.3公顷,灾毁耕地496.9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97.5公顷,其他原因减少耕地24.9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24万公顷。

全市水资源总量240.42亿立方米,增长39.5%。年平均降水量1926毫米,比上年增加612毫米, 增长46.6%。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75.24亿立方米,增长33.2%。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6年,全市狠抓矿山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矿山周边环境得到好转。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13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东江湖、山河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区域噪音、交通干线噪音年均等效声级均低于国家70分贝的控制标准;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0.5万公顷,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0.26万公顷。主要污染物控制率98.97%,提高10.1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63.9%和65%。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4%。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年末全市建有自然保护区7 个,保护区面积6.5万公顷。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0.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8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4.65%,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69人,比上年减少0.22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63.02万人,增加2.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9.68万人,增加10.26万人,乡村人口283.3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1.9‰;死亡率6.8‰;自然增长率5.1‰。全市常住人口为437万人。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2.55%。农村3180个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02户符合省定扶助条件的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均为100%。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据城镇住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06元,增长10.5%,其中:工薪收入7952元,增长11.5%;居民经营性净收入1264元,增长8.1%;转移性收入1717元,增长6.9%。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民人平纯收入为3654元,增长4.2%,其中:工资性收入1450元,增长15.9%;家庭经营收入1974元,下降5.1%;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230元,增长31.9%。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958元,增长7.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1%。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3台、空调69台、家用电脑37台、移动电话162部。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44元,增长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3%。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3台、冰箱32台、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81部。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2.6平方米和37.2平方米,分别增长4.9%和2.2%。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18万人,其中:企业单位18.9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12.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2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5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1.67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0.9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32亿元(含养老金待遇调整补发数)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2亿元。农村“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农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8.5万人,金额22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