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郴州市统计局

郴州市统计局

(2006年2月28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全面、率先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快改革开放,强力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的“三化”进程,认真做好为民办八件实事,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实现GDP4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1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26.1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167.8亿元,增长10.7%。一、二、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是8.9%、57.8%和33.3%,分别拉动GDP增长1.1个、7.4个和4.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7.4:47.4:35.2。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1197元,增加1960元。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42.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0%;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5.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36.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58.7%。舜华鸭业、东江渔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裕湘面业等9家企业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外出劳务人员达88万人(含在本乡镇内),比上年增加7.5万人;劳务总收入53亿元。全市城镇化率为36.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郴资桂地区GDP为247亿元,增长12.5%,其中郴州市区(北湖和苏仙)GDP为124.4亿元,增长12.8%,比全市快0.1个百分点。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市8件实事23个考核指标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1个县(市、区)均达到目标要求。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278.8万人,增加8.2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价格总水平涨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1%,比上年分别低3.1和2.5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99.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6;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5.2。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全市深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户人均税费支出14元,比上年减少30元,下降66.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工业高附加值产品偏少,整体竞争力不强;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安全生产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很完善,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201.4万吨,比上年增加6.7万吨,增长3.4%,其中:水稻产量达164.7万吨,增加7.8万吨,增长4.9%。主要农产品产量中:油料5.2万吨,增长3.8%;烟叶7.2万吨,增长1.7%;药材3.2万吨,增长47.0%;蔬菜172.9万吨,增长11.2%;茶叶0.2万吨,增长12.8%;水果47.7万吨,增长12.3%。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52.5∶7.7∶34.1∶5.7。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336.9千公顷,减少2.5%,其中:水稻播种面积达250.1千公顷,增长1.0%。优质稻面积143.3千公顷,增长19.4%,占水稻面积的57.3%,提高8.8个百分点;杂交玉米面积30.3千公顷,占玉米面积的91.8%,提高3.0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26.2千公顷,下降0.3%;棉花种植面积0.4千公顷,下降12.2%;蔬菜种植面积72.7千公顷,增长6.3%;药材种植面积3.5千公顷,增长16.3%。

养殖业稳步增长。全市养殖业增加值33.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年出栏肉猪554.2万头,出栏牛15.7万头,出笼家禽3193.5万羽,分别增长3.5%、11.2%和5.0%。全年肉类总产量45.5万吨,禽蛋产量2.7万吨,水产品产量9.8万吨,分别增长4.1%、5.7%和10.3%。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0万处,投入资金2.8亿元,完成土石方0.3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千公顷。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千公顷;新增机耕面积4.8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51.8万千瓦,增长10.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5.1万吨,增长4.9%;农村用电量4.5亿千瓦小时,增长15.9%。全年新建和改造通乡公路95公里、通村公路405公里。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0.86亿元,共解决贫困农民温饱2.71万人,帮助越过低收入线人数4.66万人。全年解决饮水困难人数3.37万人;新建农村沼气池0.85万口;完成6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帮助119户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03.8亿元,增长1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0.7%,拉动全市GDP增长6.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3.8亿元,增长24.0%。其中:有色、能源、建材、烟草、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支柱工业完成增加值113.9亿元,增长21.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5个百分点;十大标志性企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13.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个百分点

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80.5亿千瓦小时,增长4.3%;原煤1285.7万吨,增长16.8%;白银产量2010.1吨,增长16.7%;水泥430.5万吨,增长18.5%;十种有色金属184.9万吨,增长30.4%;人造板26.0万立方米,增长73.0%。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767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6.5%,提高36.4个百分点;亏损面为3.1%,降低3.0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29.6亿元,增长58.7%;利税总额65.7亿元,增长53.3%。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6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148.0亿元,增长27.6%,农村投资完成44.6亿元,增长7.0%。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122.5亿元,增长32.6%;更新改造投资34.2亿元,增长42.4%;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5.2亿元,增长18.4%。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亿元,增长62.8%,第二产业83.8亿元,增长73.9%,第三产业60.4亿元,下降7.8%。地方项目投资145.2亿元,增长31.0%,中央项目投资2.8亿元,减少44.9%。年内施工项目、新开工项目和竣工项目分别是953个、689个和472个,分别下降11.1%、8.9%和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