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商品房供需两旺。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3亿元,增长5.7%。商品房施工面积358.2万平方米,增长25.3%;竣工面积154.3万平方米,增长43.4%;销售面积95.2万平方米,增长9.3%;商品房销售额9.8亿元,下降3.0%。 工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82.4亿元,增长73.9%。按行业分,采掘业投资21.3亿元,增长80.5%;制造业投资36.2亿元,增长56.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4.9亿元,增长100.5%。 农业、环保和水利等薄弱环节投资得到加强,分别增长129.8%、112.5%和13.3%。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市29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35.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8%。年内有永兴志富杨电子、临嘉公路一期、黄沙坪多金属矿选矿厂、倒窝里垃圾处理场一期、爱莲湖、湘南中学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投产或投入营运。 生产能力继续扩大。全年新增发电机组8.6万千瓦,输电线路长度30公里,水泥生产28万吨。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市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城市零售129.6亿元,增长13.1%;农村零售48.2亿元,增长15.9%。各类零售额中:贸易业零售额109.4亿元,增长13.1%;餐饮业零售额61.3亿元,增长15.3%;其他零售额7.1亿元,增长11.9%。 大型商店和商品交易市场份额增加。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91家,增加22家;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4亿元,增长53.9%,占全市贸易企业零售额的25.0%,提高6.6个百分点。8家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实现商品成交额17.6亿元,增长81.8%,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6214万美元,同比增长57.0%,其中:出口24657万美元,增长59.4%,进口1557万美元,增长26.0%;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23560万美元,增长62.5%;加工贸易进出口额2052万美元,增长20.4%;其他贸易进出口额602万美元,增长19.9%。按企业性质分,外贸公司进出口1553万美元,增长325.5%;生产企业15072万美元,增长103.3%;外资企业9590万美元,增长7.4%。出口国别(地区)中,对香港、台湾、日本、美国、荷兰及非洲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快速增长。出口商品中,石墨、白银、铅、鉍、铟、卫星通讯设备等快速增长。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9337万美元,增长136.6%,外商直接投资额24398万美元,增长65.2%(新统计口径);新批外资项目52个,增加3个;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82.4亿元,增长44.1%。 对外经济合作十分活跃。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002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066万美元;外派劳务人数626人;实现境外投资38万美元。 旅游业发展加快。中国郴州生态(温泉)旅游节暨亚洲游泳跳水锦标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旅游业的知名度。全市旅游人数达7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亿元,分别增长16.7%和24.2%。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22.0万辆,比上年增长9.2%,其中汽车7.7万辆,增长16.7%;农用运输车1.7万辆,增长7.6%。全年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76.1亿吨公里,增长9.0%。其中:公路运输75.0亿吨公里,增长8.4%;水运1.1亿吨公里,增长72%。旅客周转量35.8亿人公里,下降1%,其中:公路35.4亿人公里,下降0.5%;水运0.4亿人公里,下降33.7%。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79.8亿吨公里,增长8.4%。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6亿元,增长31.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4.6亿元,移动业务总量14.4亿元,分别增长3.3%、19.4%和37.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4.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1.1万户,分别增长10.6%和20.6%。年末全市电话普及率为36.0%,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9.8%,分别提高4.7个和3.3个百分点。年末国际互联网络用户8.2万户,增长57.7%。 八、财政、金融、证券与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3.1亿元,同口径增长26.3%(下同)。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4亿元,增长21.7%;上划中央“两税”12.6亿元,增长37.9%;上划中省“两个所得税”3.1亿元,增长25.0%。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9.0%,提高0.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16.9亿元,增长29.7%;非税收入10.5亿元,增长10.7%;税收收入占比重为61.8%,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全市一般预算支出49.5亿元,增长21.8%。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基础建设、农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基本保障。 金融机构存贷款保持合理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93.1亿元,比年初增加67.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7.5亿元,增加48.2亿元;企业存款余额64.3亿元,增加8.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6.9亿元,比年初增加2.0亿元(不含剥离不良贷款9.8亿元因素)。其中:农业贷款余额30.7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消费贷款余额15.3亿元,比年初增加0.8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675.1亿元,增长21.8%,现金支出1648.4亿元,增长22.2%,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26.7亿元,增长3.5%。 资本市场融资平稳。期货交易市场年内成交总金额40.5亿元。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3个证券营业部和4个县级交易点,开户人数5.2万人,交易量65.4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20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5.43亿元,增长1.7%;财产险保费收入1.77亿元,增长24.6%。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19亿元,增长7.2%,其中: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24亿元,增长4.5%;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95亿元,增长7.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全市财政共安排科技三项费用0.7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57%。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60家,完成产值72.3亿元,分别增长25.0%和38.4%。其中:产值过5000万元企业39家,过亿元企业19家。全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320项,12项社发科技项目被科技部立项,其中:农用微型耕整机获得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授牌,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新工艺研究项目列入省重点推广项目。全年完成专利注册申请341件,实施229件;全市签订技术合同723项,合同成交金额3.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