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郴州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适龄幼儿接受一年学前教育率达90%;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3%和0.2%以下,城区中小学新增学位1万多个,2万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问题得到解决,13.5万名贫困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优惠政策。普通高中规模扩大,全市普通高中招生3.2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8.4万人;职业高中(中专)招生1.9万人,增加0.4万人。民办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全市民办学校已达378所,在校学生10.6万人。湘南学院、郴州高职院和郴州电大三所高校在校生达2.2万人,其中湘南学院达1.5万人,招生面扩大到全国27个省市;全市高考录取人数1.6万人,其中本科录取0.6万人;全市成教、自考及各类等级、职称等社会考试得到发展。2005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全省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艺创作和演出活跃。大型花鼓戏《乡里大亨》获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最高奖——优秀演出奖;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演出协会,引进了一批优秀文艺节目,市歌舞团和湘昆剧团全年演出120场,其中送戏下乡40余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违规网吧经营和违法音像制品销售得到整治,演出和出版市场进一步净化,扫黄打非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文物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广播电视宣传和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11座(个);电视转播发射台13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2座;有线电视入户32.44万户;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95.0%、95.3%和23.1%,分别提高2.6个、2.0个和0.7个百分点。市电视台推出了亚洲游泳跳水锦标赛、撤地建市十周年庆等一系列大型电视报道,播出了第一部本土电视剧《秋惑》,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成立了郴州辉煌电子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五岭广场开辟了大型电子显示屏,提升了城市品位;电视作品《盘老师的星期一》获第十四届全省新闻一等奖,“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顺利推进。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5个,其中:医院60个,门诊部7个,专科防治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2个,妇幼保健机构12个,卫生监督机构12个,卫生院236个。年末全市卫生工作人员1.6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0.6万人,注册护士0.4万人。全市卫生机构床位数1.2万张。建成了一批公共卫生体系项目,新扩改建乡镇卫生院44所,市人民医院南院一期、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医院工程完成并投入运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无偿献血获全国先进城市称号,市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体育场19个,体育馆15座,田径场11个,小型运动场288个,足球场4个,游泳池10个。全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活跃,年内新增全民健身场所4处。老年活动项目和场所增多,组队参加全国中老年人太极柔力球比赛获得最佳表演奖。竞技体育水平得到提高,我市选手李萍、邓建英在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举重项目上分获金、银牌,实现了我市全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参加全国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荣获金牌数居第一位。裁判员队伍素质提高,全市新增一级裁判员88名、二级裁判员36名。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供应稳定。全市人均水资源6800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313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50亿立方米。

耕地面积略减。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27.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3千公顷。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13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东江湖、山河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区域噪音、交通干线噪音年均等效声级均低于国家70分贝的控制标准;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0.5万公顷,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0.26万公顷。主要污染物控制率98.97%,提高10.1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50%;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3.5%。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0.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34万公顷。年末全市建有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区面积6.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3.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全市1%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460.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7万人,增长0.69%,其中:市镇人口169.43万人,乡村人口291.45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32‰;死亡率为6.79‰;自然增长率为5.53‰。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2.39%。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民人平纯收入为3506元,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1251元,家庭经营收入2080元,分别增长15.2%和8.1%;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175元,增长15.9%。据城镇住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95元,增长12.0%,其中:工薪收入7135元,居民经营性净收入1170.0元,分别增长0.3%和34.5%。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349元,增长7.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0%。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空调64台,家用电脑25台,移动电话152部。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61元,增长10.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0%。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3台,冰箱29台,摩托车42辆。储蓄存款增加。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6260元,人平增加1020元,增长19.5%。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提高到28.2m2和36.4m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97万人,其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79万人,机关事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3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1.92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0.78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36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0.81亿元。农村"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全市共投入救灾资金2816万元,保证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