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郴州市统计局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开拓创新、加压奋进,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民办九件实事成效显著。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创近年新高。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比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快增速。人均GDP为9239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6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1.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4:41.8:38.8。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5%;九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6.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49.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2倍。全市纳入统计的3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系农户4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增长32.7%,上缴税金0.46亿元,增长36.3%;舜华鸭业、东江渔业晋身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裕湘面业等5家企业被批准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外出劳务人员达80.3万人(含在本乡镇内),比上年增加8.9万人;劳务总收入52亿元。全市城镇化率为34.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郴资桂地区GDP为206.6亿元,增长13.9%,其中郴州市区(北湖和苏仙)GDP为103.8亿元,增长13.3%,分别比全市快0.9个和0.3个百分点。

九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市9件实事62个考核指标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其中42项指标超额完成,20个指标完成100%;全市11个县(市、区)均达到目标要求。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270.6万人,增加7.9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5.32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2.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6%;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27.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4.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5;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5.1。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全市深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年刑事案件破案率达81.3%,治安案件查处率92.0%,分别比上年提高27.4个和14.6个百分点;全年交通事故395起,火灾事故210起,分别比上年下降744起和129起。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户人均税费支出40.9元,比上年减少16.8元,下降19.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经济结构调整仍待加强;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弱,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工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强;城乡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粮食产量扭转徘徊局面。全市粮食总产量194.7万吨,比上年增加13.5万吨,增长7.5%,其中:水稻产量达157.0万吨,比上年增加12.4万吨,增长8.6%。主要农产品产量中:油料5.0万吨,增长2.7%;烟叶7.1万吨,增长1.4%;药材2.1万吨,增长57.4%;蔬菜155.5万吨,增长1.6%;茶叶0.2万吨,增长9.3%;水果42.4万吨,增长6.7%。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例为51.1∶7.8∶35.8∶5.3。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345.6千公顷,增长6.8%,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47.6千公顷,增长9.8%。在水稻播种面积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20.0千公顷,增长21.4%,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为48.4%,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26.3千公顷,下降6.7%;棉花种植面积0.4千公顷,下降10.9%;蔬菜种植面积68.3千公顷,增长4.4%;药材种植面积3千公顷,增长11.9%。

养殖业稳步增长。全市养殖业增加值31.5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年出栏肉猪530.5万头,出栏牛14.2万头,出笼家禽3040.2万羽,分别增长3.4%、11.0%和2.7%。全年肉类总产量43.7万吨,禽蛋产量2.6万吨,水产品产量8.9万吨,分别增长3.4%、3.7%和10.4%。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0万处,投入资金1.48亿元,完成土石方0.27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千公顷。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27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33千公顷;新增机耕面积9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7.5万千瓦,增长14.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4万吨,增长0.3%;农村用电量3.9亿千瓦小时,增长13.2%。全年新建与改造通乡公路项目41个、总里程551公里、完成投资2.73亿元;完成123个村的通村公路,总里程547.1公里。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76亿元,共解决贫困农民温饱1.3万人,帮助越过低收入线人数2.0万人。全年解决饮水困难人数5.33万人;新建农村沼气池1.46万个;完成12所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帮助665户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为1994年以来最高速度。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6%,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26.5%,其中有色、电力、煤炭、建材、烟草、食品、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九大支柱工业完成增加值78.6亿元,增长24.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1047.2万吨,增长22.1%;发电量82.9亿千瓦小时,增长30.8%;白银产量1798.7吨,增长90.9%;水泥361万吨,增长1.4%;平板玻璃292.1万重量箱,增长41.5%;十种有色金属107.18万吨,增长16.4%;啤酒7.3万吨,增长17.4%;卷烟1554040万支,增长10.1%;人造板13.0万立方米,增长13.9%。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613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0.1%,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7.2%,提高49.3个百分点;亏损面为3.3%,降低6.2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9.3亿元,增长122.7%;利税总额43.6亿元,增长72.1%。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9亿元,增长20.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5.2万平方米,增长142.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0.4万平方米,增长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