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郴州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为奋斗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弘扬“纵比上台阶,横比争一流”的进取精神,战胜了非典疫情和特大旱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跨过300亿大关,达32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2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25.72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34.28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为19.8:38.8:41.4,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5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加快推进。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示范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优质品率稳步提高。全市年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在200万元和10万元以上并与农户建立了合同关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36家,连接农产品生产基地117万亩,联系农户4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52.7%和57.2%。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全市小城镇发展到86个;城市化水平达到32.01%,比上年提高2.73个百分点。随着城区建设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郴资桂一体化进展顺利。四市(县、区)实现生产总值17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幅高于全市水平1.4个百分点。四市(县、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2%,比上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55.2万人,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4.4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还不高;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少数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181.17万吨,减少4.8%;油料4.89万吨,增长7.8%;烤烟6.96万吨,增长5.2%;茶叶0.19万吨,增长4.5%;水果39.77万吨,增长8.8%;出栏肉猪512.99万头,增长2.9%;出栏牛12.75万头,增长7.4%;出栏羊34.49万只,增长7.1%;出笼家禽2960.83万羽,增长4.6%;水产品产量8.04万吨,增长7.8%。

农村经济结构继续调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3.7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52千公顷,其中谷物266.31千公顷,减少13.31千公顷。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206.13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8.9%,其中,油料播种面积28.17千公顷,药材种植面积2.69千公顷,分别增长6.3%和58.2%;烟叶播种面积28.46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65.49千公顷,分别增长3.6%和8.7%。养殖业稳定发展。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比例为50.2:8.8:33.9:5.8:1.3。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04.5亿元,增长16.0%;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21.9%。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全市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1万处,完工3.94万处,投入资金2.69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07万千瓦,增长6.7%;机耕面积首次达到200千公顷,增长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4万吨,增长2.3%。完成造林面积3.4万公顷,年末有林面积103.2万公顷,增长0.4%。森林覆盖率62.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共投入扶贫资金1.74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700个,受益人口36.8万人,年内又有1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2万低收入人口增加了收入。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10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9.6亿元,增长24.3%。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2.6%;集体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20.7%;股份制工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27.9%。重点行业增长加快,有色、能源、建材、烟草食品、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52亿元,增长2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15.6亿元,增长38.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快速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原煤729.5万吨,增长22.8%;石墨14万吨,增长258.4%;水泥349万吨,增长9.3%;卷烟28.2万箱,增长0.4%;发电量59.99亿千瓦小时,增长36.2%;十种有色金属15.1万吨,增长50.5%;农用化肥14.4万吨,下降13.3%;自来水8009万吨,增长23.4%。

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3亿元,增长32.5%;产品销售率为100.8%,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6.84亿元,增长91.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39%,比上年提高23.4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98亿元,增长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94.3亿元,增长45.5%;集体投资23.3亿元,增长48.6%;个体投资18.2亿元,增长9.5%。在国有及其他经济中,基本建设投资54亿元,增长38.8%;更新改造投资17.4亿元,增长28.7%;房地产开发投资16.7亿元,增长163.9%;其他投资2.5亿元,增长40.5%。地方项目投资81亿元,增长62.5%;中央项目投资13.3亿元,下降11.1%。年内新开工项目657个,竣工项目488个。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工业投资40.9亿元,增长33.8%,其中采掘业投资5.6亿元,增长87.9%;制造业投资17.1亿元,增长67.1%;电力工业完成投资17.9亿元,增长1%。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15.5亿元,增长46.6%。